發生於西藏學童手部皮膚的突起物是什麼?–from 台灣路竹會

發生於西藏學童手部皮膚的突起物是什麼?–from 台灣路竹會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以下是腎臟科鄭宏益醫師代轉台灣路竹會的提問:
http://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51905219751

Trmpc 路竹會:詢問-中國藏區病狀,請相關內科、皮膚科等醫師,給予醫療建議。

2009年10月13日 16:17
這是義工之友人長期在中國藏區服務時,發現當地同學的病
狀。

因為當地醫療不便,且對這種狀況不清楚, 外界想要給予醫療協助也不確定應該怎樣做,
請協助轉給相關醫師 參考、給予建議。

================================
katch:

我們常在藏區學校發現小朋友的手上會有長一種〞凸起物〞
大部份生長的部位在手,腳,和臉上
且一班大約會有5-10個左右,但有一些孩子是不明顯
山區的醫療狀況非常有限,家長也不會因為長這樣的〞小痘〞帶孩子去縣城以外的大醫院診斷治療,
老師也不知道什麼原因,但說這邊的孩子小時候都會長但不會傳染
(Dr.Wang註:其實這個病會傳染!)

(老師告訴我們不會傳染是不是有擔心報導出去他們會承擔責任某些責任,因此保留)
所以呢….附上照片,(請大家不要介意圖片的恐怖,我們真的很想幫到他們)
請有相關醫療經驗的醫生看到我們的這篇格文給一些建議。

(以下圖片由台灣路竹會授權提供)

王修含醫師的分析:

這是「尋常疣」(verruca vulgaris,又稱為warts),
俗稱「病毒疣」、「魚鱗刺」(台語)、「瘊子」或「猴子」、「瘊痣」、「老鼠痣」…,
屬於人類乳突狀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的皮膚疾病,可藉由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傳染,
皮膚表皮內的棘狀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s)受到病毒感染後,會進行不正常增生,
形成表皮層增厚,表面粗糙的外觀,也就是所謂的疣狀(verrucous)突起、疣狀增生。
事實上,人體的皮膚相當緻密,棘狀細胞上方有角質層包覆,
在這種嚴密的保護下,即使直接接觸到此病毒,也不一定會發生感染,
但若反覆接觸到病毒,或是皮膚有小傷口,則被傳染的機率就會大增。

全身皮膚皆可能受到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產生病毒疣,但一般多發生於外露部位,
例如四肢、臉部,若病灶外觀較扁平,則稱為「扁平疣」(verruca planae)。
在這些部位中,足底最常發生尋常,特稱為「足部疣」(verruca plantaris),
又稱為「蹠疣」、「足底疣」、「足底病毒疣」,
足部疣尤其好發於有赤腳走路習慣者,
例如常去游泳池的泳客、喜好公園足底按摩步道行走或舞蹈、瑜珈教室運動的民眾。

在手部的病灶,很常見於鄉間學童 (台灣如此,西藏亦然),
應與孩童之間彼此玩耍嬉戲的直接接觸有關,
在筆者的門診經驗中,手部尋常疣亦常見於工廠工人、公車與捷運駕駛等族群,
則應與工作環境中,常與同事共用工具,以致間接接觸到殘留於工具、駕駛方向盤上的病毒有關。
此外,此病亦常在手部受到小傷後出現,例如在進行園藝工作、剔除魚鱗時,
手部皮膚被刺傷後的小傷口,若接觸到環境中的人類乳突狀病毒,
則病毒可輕易突破皮膚防線,感染至角質層下方的棘狀細胞,引起手部尋常疣,
這或許是老一輩的民眾認為尋常疣是因為被魚鱗刺到而引發,所以稱為「魚鱗刺」的命名原因。

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皮膚後,除了誘發尋常疣之外,
亦可感染生殖部位,產生「尖端濕疣」(condyloma acuminatum),
又稱為「尖圭濕疣」、「尖銳濕疣」、「尖形濕疣」,俗稱「菜花」。
尋常疣與尖端濕疣雖然都是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

但兩者的人類乳突狀病毒類型不同,尖端濕疣是屬於黏膜型的病毒(mucosal type),
與尋常疣的病毒有所差異。

公共衛生與醫療建議:
最重要者: 充份的衛教!
需告知學童此為接觸傳染的疾病,碰觸後應以肥皂洗手!

常見的治療方法:
1.冷凍治療(cryotherapy)
優點:治療方便,痊癒後通常不會留下疤痕。
缺點:需多次治療,且治療時有疼痛感,治療後可能發生發炎後色素沉著(但數個月後會自行消失)。

2.電燒治療(electrocauterization)
優點:僅需治療一次。
缺點:易留下永久性疤痕,治療時有疼痛感,且易造成病毒顆粒(viral particles)散布於空氣中,可能造成新的感染。

3.手術切除(excision)
優點:僅需治療一次。
缺點:治療後可能出現永久性疤痕,傷口有疼痛感,需注意術後照顧。

4.雷射治療:
A. 使用鉺雅克雷射(Er-YAG laser)進行磨皮(dermabrasion)
優點:僅需治療一次。
缺點:昂貴,治療時有疼痛感,且易造成病毒顆粒(viral particles)散布於空氣中,可能造成新的感染。

B. 使用脈衝式染料雷射(pulsed dye laser )破壞病灶下方的血流供應
優點:治療時疼痛感不高。
缺點:昂貴,不建議單獨使用此治療方法,可做為難治型尋常疣之輔助治療。

5.外用藥:
(1)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例如治疣液 Duofilm):利用去角質的原理除去病灶
優點:治療時無疼痛感。
缺點:需多次、長期治療,效果比冷凍治療更慢。

(2) 咪喹莫特(imiquimod,例如樂得美Aldara):利用刺激局部免疫的方式
優點:方便
缺點:藥物昂貴,需多次治療,可能伴隨刺激感、接觸性皮膚炎。

在醫療設備不足的中國藏區,首先應重視公共衛生知識的傳播, 對學童施以充足的衛教。
醫療方面,在醫療資源充裕的地區,有相當多種選擇,以筆者在台灣的門診為例,一般以冷凍治療為第一線治療方式,並視病患個別狀況輔以其它治療方法;
但在醫療資源較貧乏的區域,或許可以便宜且方便病患在家使用的水楊酸外用製劑為主,
並可併用其它需由醫療人員處理的方式,如電燒、手術切除、冷凍治療等,可視實際狀況決定。

窄波段B光治療-乾癬病患常見問題集 -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3

窄波段B光治療-乾癬病患常見問題集  -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3

窄波段B光治療-乾癬病患常見問題集

Q:什麼是紫外光治療 “三個固定守則"?

A:

一.機器要固定

雖然都是窄波段紫外光,但每台機器燈管的強度衰退速度並不一致,應使用同一台機器以避免曬傷。

.照射姿勢及暴露區域要固定

因為治療中劑量會逐漸增加;未照射的皮膚對紫外光的耐受性不會增加,一旦劑量增大時容易曬傷。因此暴露在紫外光的皮膚及所採用的姿勢要固定。尤其是上臂內側,衣物遮蔽的交界處。

.防曬要固定

正常皮膚用衣物遮蓋或擦防曬要固定。


圖:台大皮膚科光線治療中心


Q:我的眼睛周圍也有病灶要照光,無法戴眼罩或太陽眼鏡,怎麼辦?

A:B光無法穿透眼皮,閉上眼睛即可。紫外光是不可見光,看到機器的亮光是可見光。

 

Q: 為什麼開始照光後還繼續有新病灶出現?

A: 剛開始照光劑量是循序漸進,一週約照二到三次,至少要兩週後效果才會逐漸出現,三至四周後才較明顯,這其間仍可能有新病灶生成,請耐心治療並可配合使用其他外用或口服藥。如果已照光一陣子達到控制卻又發現有新病灶,則可能是疾病本身活性增加,或是照光劑量調升不足以治療目前病灶,需提高照光劑量。但也可能新生病灶並非乾癬,所以請告訴醫師,以增加劑量或配合其他治療方式。

 

Q:照光前需不需要先擦潤滑油?

A:在乾癬病人,皮膚常粗糙脫皮會造成光線散射,穿透效果較差,因此可在照光前途抹潤滑油如凡士林……等,使表皮平滑以增加光線之吸收,並減少照光引起的皮膚乾燥。但絕不可以使用防曬油,引此建議您告訴醫師您所使用的產品,由醫師判斷。

 

Q:其他外用治療藥物可以在照光前使用嗎?

A:照光之前除了潤滑油之外,其他外用藥並不建議使用。尤其是維生素D3軟膏 (得膚寧) 成分會受到光照破壞,所以必需照光後再使用。至於希體舒、速力康、馬爾宜唐等含有水楊酸成份的藥膏,因為有吸收光線的效果,也不適合照光前擦。


 

Q:照光劑量要增加到什麼程度才可不必再加呢?什麼時候可以停止照光?

A:原則上當病灶達到完全消失時,可以不必再照光,而以其他方式維持治療效果。但事實上照光治療根據每人的反應,接受程度及所設的治療目標不同,無法一概而論,請與門診醫師討論並密切配合,以達到最適合您的治療效果。

 

Q:我有吃其他口服藥物,會影響照光治療嗎?

A:如果有服用MTX (methotrexate)的話,則服藥當天不可照光。其他的藥如止痛劑、利尿劑等雖然也有可能增加光敏感性,但一般臨床上並不影響照光治療。如果您有服用其他藥物或開始使用新的口藥,請告訴您的醫師以多一份保障。

 

Q:我的臉部病灶不多也怕曬黑,不想照光,該怎麼辦?

A:只要準備毛巾,頭套等足以將臉部遮住即可。但要特別注意交界處(如脖子)容易因每次露出部位不固定而曬傷,可塗抹防曬加以保護。身上其他不為若沒有病灶也可予以適當保護,不過每次露出的部位要固定,以免曬傷。

 

Q:照光中,如發生不適,應如何處理?

A:應馬上將照光機推開,離開照光機並通知醫護人員。

 

Q:照光中,如發現照光時間比醫師所開時間更長,但機器卻未停機,應如何處理?

A:應馬上將照光機推開,離開照光機並通知醫護人員。

 

Q:如因故中斷照光治療,需不需要調整劑量?

A:如離上次照光未滿一週,可繼續增加劑量。如離上次照光超過一週,未滿兩週,則維持上次劑量,不增加。超過兩週,則醫師會依情況減少劑量,但超過四周未照光,則照光劑量需降到最低,從頭來過。請遵守醫師所開劑量,勿擅自增加劑量,以免曬傷。

 

Q:看一次門診可以照光幾次?什麼是照光治療卡?

A: 健保病人每看一次門診,可以開立六次照光療程。每次照光及看門診,請務必帶照光治療卡。照光治療卡照滿六次後需交回門診醫師,以換取新卡。如果時間上無法配合,照光治療卡照滿四次後,可以提前至門診看診領取新卡。

Q:照光後皮膚會覺得乾、癢還可以增加劑量嗎?應如何處理?

A:照光後皮膚會有乾癢的情形,是照光的正常反應,可以塗抹潤滑劑如凡士林 杏化霜等加以改善(一照完就馬上擦),或配合口服抗組織胺幫助止癢。一般而言這些現象多不會持續超過24小時,並不影響照光劑量的增加。但如果伴有嚴重發紅或疼痛感,或乾癢持續超過一天,則必須告醫師,在視您的情況決定劑量。

 

Q:窄波段B光治療有哪些副作用?

A:及性的副作用為曬傷,皮膚發癢等;長期的副作用則會造成皺紋、黑斑等皮膚老化的現象。單純使用B光治療是否會增加乾癬病人皮膚惡性病變的機率,目前並無正式報告。定期追蹤並遵照醫師指示,可將副作用降至最低。

 


Q:我的皮膚曬傷了怎麼辦?

A:曬傷和燙傷及燒傷不一樣,只有表皮受傷,好得很快,不會留下凸出的疤痕。有疼痛,發紅,脫皮或起水泡趕快局部塗抹戴摩膚藥膏,並和我們聯絡。聯絡方式如下:

門診時間,請電02-23123456轉62317(皮膚科門診),我們會有醫師為您處理。

夜間或假日,請電02-23123456轉62777或63779(皮膚科病房),找皮膚科值班醫師或是照光助理。

如何選購防曬品-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2


如何選購防曬品-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2

 

如何選購防曬品

台大醫院皮膚部蔡呈芳醫師

陽光是皮膚健康的一大剋星,它會造成皮膚老化,曬傷甚至引發皮膚癌,曾有人評估發現兒童日常紫外線曝曬量是成人的三倍,而平均在二十歲前已承受一生中紫外線曝曬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利用流行病學數據推估,如果在十八歲前即規律使用SPF15的防曬油,則可減少一生中罹患皮膚癌(鱗狀上皮膚癌及基底細胞癌)機率達百分之七十八,至於使黑色素腫瘤的形成,一般則相信與二十歲前曬傷有明顯關聯。愈年青的細胞,愈容易遭受外界之不良影響。因此,理論上,防曬油應從小用起。一年四季日照充足的台灣,除非是足不出戶,否則選擇適合個人膚質的防曬油,並學習正確使用方法,是尤其重要的話題。


SPF是選購防曬油之基本課題,SPFSun Protection Factor防曬係數的簡稱。SPF測定,是依照皮膚最低致紅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所算出。所謂MED指照射光線後,可產生皮膚微紅的低劑量,其數值因人而異,如果塗抹防曬油後,需要四倍的時間才會皮膚發紅,則其SPF為四,即可阻隔3/4 (75%)之紫外線。如果以最常見的SPF15SPF30商品,其阻隔效果分別是14/15 (93%)29/30 (97%)


SPF一詞是德國Rodolf Schulze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提出,是指過濾紫外線能力,而非延長曬傷能力。主要係指對中波紫外線護力。1977年國際化妝品大會建議統一測試方法,認為至少測試20,且受測者皮膚光化反應第I10%,II30%,III60%,其中男女人數各半。陽光雖然是人體及自然界所需,但其中之紫外線卻會造成曬傷、皮膚癌、光敏感/毒性、免疫力下降、白內障、皮膚老化、色素沈著等缺點。詳細來分,紫外線又可分為長波(UV-A; 波長320-400 nm)、中波(UV-B; 波長290-320 nm)及短波(UV-C; 波長220-290 nm)三部份,其中UV-A又有人分UVA-IUVA-II兩種; UV-A自然陽光中含量最多,UV-B致紅(曬傷)力及致癌性最強,UV-C殺菌力最強,但穿透力最差,在正常之地表,並不存在。


        在選購防曬品時,一般消費者第一個反應是防曬係數﹝SPF﹞多少才夠?有人認為過高的防曬係數純粹只是噱頭,甚至是欺騙消費者,其它反對高防曬係數者,則主要是認為無此需要,或提出高防曬係數會造成皮膚負擔及不適,反而不利於皮膚保養。反對高SPF者,的確有相當充分的理由,除了不願見到消費者陷入高SPF的迷思外,高SPF產品往往也較油膩,且不少人相信高SPF產品,因有較高濃度化學物質,較容易引起過敏及皮膚刺激反應。然而贊成高防曬係數者,也有很好的理由,除了高SPF產品往往提供額外長波紫外線防護外,在許多報告中都一再發現消費者在使用防曬劑時,常把防曬劑當香水來擦,點到為止,只擦了建議量的1/2~1/4,而防曬功能與厚度呈現乘冪關係,尤其是高防曬系數商品。Faurschou曾實際人體測量照射UVB時,使用SPF4.1產品,但僅使用一半用量,發現僅得到SPF2.0的效果,使用1/4用量,則得到SPF1.4的效果,如果塗抹兩倍厚度,則可達SPF16.9。而在另外的研究中也顯示,當以紫外線照射皮膚至輕微發紅時,若以皮膚切片來觀察表皮細胞曬傷情形,SPF30所提供之的防護事實上是SPF152.5倍。當觀察到皮膚產生輕微曬傷時,事實上皮膚已產生顯著之傷害。一項研究中就指出,要達到保護皮膚免疫力不受破壞,防曬劑需要提供的防曬效果要比防止曬紅高達9倍才足夠。這也是為何理想的防曬品SPF標示上限,已經由SPF15改為SPF30的理由,但一般以實用價值也不需要過高的SPF,所以歐洲是以SPF50+為最高之建議標示上限。

UV-A最初被認為與皮膚傷害無關,因此在二○年代,防曬油問世以來,都以UV-B防曬為主,UV-A還一度被認為具保護功能。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UV-A除了造成皮膚變黑外,也曬紅皮膚,造成皮結締組織變性,引起皺紋。UV-A還會引起許多陽光敏感反應,及一種特殊的小痣,進而形成惡性黑色素癌。UV-A本身致癌性雖不強,但卻會明顯加強UV-B的致癌性。因此,若刻意以UV-A來達到曬黑而不曬傷,或使用一般防曬油而不自覺延長日曬時間,就容易形成皮膚癌。


與中波紫外線相比,長波紫外線的強度白天及不同季節影響較少,雖然長波紫外線曬紅皮膚的效力,只有中波紫外線的千分之一,但是長波紫外線在日光中含量,卻可達中波紫外線的一百倍。一整天的太陽光曝曬而不加防護,長波紫外線照射量可達每平方公分一百焦耳。在老鼠實驗中,一年中每天予二十焦耳的長波紫外線,有百分之九十會產生皮膚癌。因此,現今之防曬觀念,是強調廣泛性、全面性的長波紫外線及中波紫外線防護。


因此除了防曬系數SPF外,能否提供相對的長波紫外線防護也十分重要,但長波紫外線防護測定標準則不一,目前全世界對長波紫外線之防曬效果標示,基本分為四大派系,即日系PA(+ ~ +++),法系PPD/IPD,英系,(* ~ ****)及澳洲/德國派系,各有優缺點。對消費者也構成判讀上的困擾,仍待整合。不過共同的看法是良好的防曬劑,也要提供長波紫外線至少4倍的防護,也就是至少PA++PPD/IPD 4以上,目前較新上市的防曬成分,如parsol 1789 (或稱avobenzone)Mexoryl SXMexoryl LXTinosorb MTinosorb S等,在提供UVA防護上都有還不錯的表現。至於在UVB的防護上,最常見的成分則是octyl methoxycinnamate (PARSOL MCX)等化學成分。目前被國內衛生屬所核可的防曬成分共有37種,一般都是化學防曬成分,只有氧化鋅及二氧化鈦是物理性(顆粒性)防曬成分,以科學觀點來看,兩者都有不錯的安全性,真正對防曬劑主要成分過敏者很少。不過因防曬劑塗抹後可能有少量皮膚吸收(<1%),其中部份有極輕微的雌激素作用,也就是環境賀爾蒙,所以一些幼兒用的防曬劑,常會以物理性防曬劑為主要成分。

以目前之觀點,完全之防曬,是合併UV-A+UV-B之防護,而在下列情形中,尤其需要防曬:

1.嬰兒及小孩

2.皮膚白皙、金髮或紅髮、藍眼

3.有雀斑、容易曬傷者

4.常待在戶外                                   

5.曾有皮膚癌史或家人有皮膚癌病史,尤其黑色素癌

6.平時室內工作,但假日曝曬明顯

7.到赤道或高山渡假及居住

8.有光敏感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白斑)

9.疾病或接受某些治療(痤瘡、黑斑、四環黴素、抗組織胺、三環抗憂慮藥、利尿劑thiazidesulfonylurea)

10.臉部做完雷射、磨皮、果酸換膚、或去角質者及長期使用A酸、果酸者


至於防曬劑之選擇,一般以所謂皮膚光類型為依據:

皮膚光類型

建議SPF

1.只曬傷而不曬黑

15-30

2.容易曬傷稍微曬黑

15-30

3.不易曬傷明顯曬黑

15-30

4.不易曬傷明顯曬黑

10-15

5.幾乎不曬傷,褐色膚色

10-15

6.從不曬傷黑色膚色

6-10

一般國人皮膚類型大多在3-4


        這是目前皮膚科學界最普遍之通行原則,當然如果有之前十點特別注意事項者,仍以高SPF原則,在極度光敏感者,選擇SPF>30之產品,也有實際上的需要。目前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也每日報告紫外線指數,消費也可作為防曬之參考。這是根據氣象預測中臭氧濃度、雲層並考慮緯度及該區海拔高度而算出。

紫外線指數等(UV Index簡稱UVI)級及預防措施(資料來源:環境品質)

UV1

0-2

3-4

5-6

7-9

10-15

級數

微量級

低量級

中量級

過量級

危險級

曬傷時限

 

 

30分鐘內

20分鐘內

少於12分鐘

建議之防護

措施

帽子或洋傘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太陽眼鏡

+儘量待在陰涼處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太陽眼鏡

+儘量待在陰涼處

+長袖衣物

10:00-14:00

最好別外出

帽子或洋傘

+防曬油

+太陽眼鏡

+儘量待在陰涼處

+長袖衣物

10:00-14:00

最好別外出

                                

然而需注意的是不管陰天或情天,紫外線指數高低,長波紫外線UVA受到的影響較少,因此對於怕曬黑或黑斑者,也不可因紫外線指數低就忽略日常防曬。


        另一個與防曬油相關的概念,是防曬油的抗汗及抗水性,所謂抗汗(Sweat-resistant)是指在大量流汗下可維持三十分鐘的效能。而抗水(water-resistant)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四十分鐘的效能。另外還有耐水性(water-proofVery-Water resistant),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八十分鐘的效能。這些與防曬油的主要成份、聚合物的使用,及賦型劑都有關聯連。水溶性的防曬劑如PABA,可能遇水流失,完全失去效能。因此對於從事水上活動,游泳或運動出汗,或平時易出汗者,抗汗及抗水就格外重要,而為了保障防曬劑之效果,首先要塗抹足量,SPF測試使用量為2μL/ cm2,2 mg/ cm2 ,因此防曬劑建議用量是臉、頸約半茶匙,肩、臂約一茶匙,前胸、後背各半茶匙,小腿、足背邊各半茶匙。全身約需60-75 gm(60-75 ml) 。塗抹時必需均勻,且需按摩,此外在日曬前15-30分鐘即需擦用,使用中也要適當的補強。至於劑型的選擇,在炎熱的台灣氣候下更重要,年青人似乎不含油質或清爽型產品較易被受,但在老人或乾性皮膚或在冬天,則可選擇較保濕或質地較滋潤之商品。由於嬰兒皮膚結構不成熟,建議嬰幼兒六個月後再使用防曬產品。此外,撐傘,穿長袖衣物也有阻擋紫外線作用,衣服織得愈密、愈不透光、愈有防曬功能,而衣物本身之染料,也有類似防曬劑之功能。


現今的防曬品中,除防曬劑外,也會添加維生素 C或其他抗氧化、抗自由基、消炎、抗老、美白成份,如綠茶、葡萄子油、海藻成份。這些成份雖然有部份輔佐防曬的作用,加強皮膚本身抗紫外線能力,但並無法取代防曬劑的重要性。作好防曬的基本功,比選用這些高昂的加值型防曬品更為重要。


在美國FDA(食品藥物檢驗局),對於防曬作了以下建議,努力遵循,就是對皮膚健康之最佳保障:

1.避免日曬:尤其是10-15(早上10,至下午3),即使陰天(80%穿透)

2.使用防曬油:至少SPF15

3.戴帽子:3吋寬邊

4.戴太陽眼鏡:須有標示UV400寬邊無色尤佳

5.以衣物遮蓋

6.避免太陽燈

7.每月定期自我檢查皮膚

 

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 & 普麗液 (Polytar Emollient) (藥用浸泡) -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1

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 & 普麗液 (Polytar Emollient) (藥用浸泡) -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1

□ 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

頭皮屑、頭皮癢、乾癬、脂漏性皮膚炎、溼疹、癢疹等

 

※使用方法:

  1. 先用清水將頭髮潤濕,再倒適量保麗娜液於頭皮,用指腹輕輕搓揉起泡,並讓本品停留且按摩10~1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2. 本品必須在頭皮上停留至少10分鐘,以促使產生藥效,讓頭皮溶解並止癢。每星期使用2~3次。嚴重者可增加使用次數,待症狀減輕後再減少使用次數。

—————————————————————————————————————–

□ 普麗液 (Polytar Emollient) (藥用浸泡)

乾癬、脂漏性皮膚炎、一般溼疹、搔癢性及異位性皮膚炎

 

※使用方法:

  1. 2~3 瓶蓋的普麗液,倒入適量冷水中溶解稀釋。
  2. 混合均勻後,於浴缸中在加入熱水約至20公分深(以全身能覆蓋浸泡為原則),
  3. 浴缸微溫浸泡15~20分鐘後,起身用乾毛巾拍乾皮膚即可。

021

 

 

保麗娜液Polytar Liquid-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0


史帝富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20

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頭皮專用)

頭皮屑、頭皮癢、乾癬、脂漏性皮膚炎、溼疹、癢疹等

 

史帝富保麗娜液 (Polytar Liquid)

    含珍貴綜合焦油Polytar,可去角質、殺菌、止癢、抗過度有絲分裂作用。

    pH 5.5 適合人體皮膚酸鹼值,不刺激,具清潔及治療效果。

    天然成分、質地溫和、味道樸實自然。內含潔髮基劑,不必另用洗髮精。

 

※使用方法:

  1. 先用清水將頭髮潤濕,再倒適量保麗娜液於頭皮,用指腹輕輕搓揉起泡,並讓本品停留且按摩10~15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

  2. 020

     

    本品必須在頭皮上停留至少10分鐘,以促使產生藥效,讓頭皮溶解並止癢。每星期使用2~3次。嚴重者可增加使用次數,待症狀減輕後再減少使用次數。

鎳引起的皮膚過敏 (鎳過敏 & 鎳皮膚炎)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鎳過敏:鎳引起的皮膚過敏、鎳皮膚炎」:
http://www.skin168.net/2013/10/nickel-allergy-nickel-dermatitis.html,謝謝!

鎳引起的皮膚過敏 (鎳過敏 & 鎳皮膚炎)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鎳(nickel)是環境中常見的金屬,也是生物體內某些酵素不可或缺的成份,人類許多日用品中也含有鎳,例如不銹鋼器具、項鍊。鎳在地殼中的總含量約為0.008%,火成岩中的含量為0.01%,而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則約為40ppm (0.0040%),甚至飲水與空氣中皆可能有鎳的存在。然而,鎳也是最常見的致敏物質之一,在產生過敏反應後,會引發過敏體質,也就是下次再度接觸此物質時,將再度誘發過敏反應。理論上,只要避免接觸鎳,即可避免鎳過敏與鎳造成的接觸性皮膚炎,但事實上並不可能,因為許多食物皆含有鎳,差別在於濃度多寡而已,因此鎳引發的過敏性皮膚炎,極易在治療後反覆再度發作。

完整文章與詳細資訊,請參照 http://www.skin168.net/2013/10/nickel-allergy-nickel-dermatitis.html

鎳的來源:
1. 食物:
食物為一般人最主要的鎳來源,一般而言,由於直接自土壤中吸收,陸生植物組織中的含量高於動物組織,而植物中的鎳濃度,春天與秋天會上昇,仲夏則下降。此外,以不銹鋼容器烹煮一般食物,所釋出的鎳相當微量,可忽略不計,但若烹煮酸性食物,將大幅昇高鎳的釋出量。

2. 直接接觸含鎳物器,如鍍鎳的項鍊、牛仔褲金屬褲扣。
鎳的用途相當廣泛,如下所示:
a. 製造不銹鋼,包括烹飪用器具
b. 焊接、電鍍
c. 珠寶裝飾、硬幣
d. 多種民生用品,如電吉他之琴絃
e. 充電電池
f. 氫化反應催化劑 (hydrogenation catalyst)…

3. 工作場所:例如焊接、電鍍工廠,直接接觸含鎳材料,或由空氣散播含鎳粉塵。

與鎳過敏相關的皮膚表現:
1. 接觸性皮膚炎
(a) 局部濕疹
(b) 手部濕疹
(c) 全身性的接觸性皮膚炎(systemic contact dermatitis),
例如:狒狒徵候群(baboon syndrome),可影響臀部、肛門會陰部、屈側肢體、眼瞼,且可能會對稱性發作,貌似狒狒的紅屁股是此病的一大特徵。

2. 汗皰疹(pompholyx,又稱dyshidrotic dermatitis)

3.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屬於第一型的過敏反應(type 1 hypersensitivity response),與食物中的鎳有關。

4. 亦有多形性紅斑(erythema multiforme)與血管炎(vasculitis)的案例。

除了皮膚之外,亦可造成過敏性鼻炎(rhinitis)與氣喘(asthma)。


圖:金屬-鎳(nickel)的外觀,可造成多種過敏性疾病 (鎳過敏 & 鎳皮膚炎)。資料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kel

高含鎳量的食物:
巧克力(chocolate)、可可(cocoa)、罐頭食品或飲料(canned foods & beverages)。

茶葉(tea)、綠茶包(green tea bag)、紅茶包(black tea bag)、即溶茶(instant tea)。

發粉(烘焙粉、酵母粉,baking powder)。

麥類、穀類:如全麥(whole wheat)、全穀(whole grain)、燕麥(oat)、燕麥食物(oatmeal如燕麥片、燕麥粥)、稞麥(rye)、喬麥(buckwheat)、小米(millet)。

豆類、豆莢類:黃豆(soya beans)、黃豆製品(soy products)、花生(peanut)、豌豆(peas)、扁豆(haricot beans)、小扁豆(lentils)、紅腰豆(red kidney beans)、鷹嘴豆(chickpeas)。

混合堅果(mixed nuts)、乾果類(dried fruits)、杏仁(almonds)、

甘草(licorice)、炸薯片(crisps)、明膠(gelatin)。

含鎳的維生素藥錠(vitamin supplements)。

含鎳量次高的食物:
植物類:亞麻子(linseeds)、榛果(hazelnuts)、向日葵子(sunflower seeds)、胡桃(walnuts)、杏仁膏(杏仁糖糕,marzipan)、洋蔥(onion)、番茄(tomatoes)、紅蘿蔔(raw carrots)、大蒜(garlic)、菠菜(spinach)。

海鮮類:帶殼海鮮(shellfish)、鯡魚(herring)、鯖魚(mackerel)、鮪魚(tuna)。

酒類:紅酒(red wine)、啤酒(beer)。

鎳過敏與鎳皮膚炎的治療原則:
1. 避免由飲食中攝取大量的鎳:
(1)避免含鎳量高的食物(如上所述)、飲料、維他命藥錠
(2)避免罐頭食品
(3)避免用不銹鋼烹煮酸性食物
(4)避免攝取清晨的自來水:
因為自來水管道中的鎳,可能在夜間流動量少的情況下,緩慢釋出並累積在這一段的自來水中。

2. 低鎳飲食(low nickel diet):
飲食以低含鎳量的食物為主,如奶類(milk)、乳製品(dairy products)、蛋類(egg)、奶蛋糊(custard)、新鮮水果(fresh fruits)、精製米(polished rice)、精製麥或玉米(refined wheat or corn)、油脂(oils and fats)、食鹽(salt) 。

3. 口服藥:僅限於嚴重病況,可使用口服類二硫龍(disulfiram),可與鎳金屬螯合(chelating),並促進鎳的排泄 (註:此藥亦可做為戒酒藥物之用)。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亦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參考文獻:
1. Thyssen JP, Gawkrodger DJ, White IR, Julander A, Menné T, Lidén C. Coin exposure may cause allergic nickel dermatitis: a review. Contact Dermatitis. 2013 Jan;68(1):3-14. doi: 10.1111/j.1600-0536.2012.02127.x. Epub 2012 Jul 5.
2. Sharma AD. Relationship between nickel allergy and diet.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 2007 Sep-Oct;73(5):307-12.
3. Guillet MH, Wierzbicka E, Guillet S, Dagregorio G, Guillet G. A 3-year causative study of pompholyx in 120 patients. Arch Dermatol. 2007;143(12):1504-1508.
4. Brera S, Nicolini A. Respiratory manifestations due to nickel. 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 2005 Apr;25(2):113-5.
5. Tammaro A, Narcisi A, Persechino S, Caperchi C, Gaspari A. Topical and systemic therapies for nickel allergy. Dermatitis. 2011 Sep-Oct;22(5):251-5. doi: 10.2310/6620.2011.11015.
6. Cirla AM. Occupational allergic diseases as a clinical model to approach specific environmental reactivity. Acta Biomed. 2005;76 Suppl 2:45-9.
7. Saap L, Fahim S, Arsenault E, Pratt M, Pierscianowski T, Falanga V, Pedvis-Leftick A. Contact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leg ulcerations: a North American study. Arch Dermatol. 2004 Oct;140(10):1241-6.
8. Hamann CR, Hamann D, Hamann C, Thyssen JP, Lidén C. The cost of nickel allergy: a global investigation of coin composition and nickel and cobalt release. Contact Dermatitis. 2013 Jan;68(1):15-22. doi: 10.1111/cod.12008.
9. Sharma AD. Low nickel diet in dermatology. Indian J Dermatol. 2013 May;58(3):240. doi: 10.4103/0019-5154.110846.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667300/
10. Paolo Falagiani, Mario Di Gioacchino, Luisa Ricciardi, Paola Lucia Minciullo, Salvatore Saitta, Antonio Carní, Giuseppa Santoro, Sebastiano Gangemi, Mauro Minelli, Maria Pia Bozzetti, Sara Massari, Salvatore Mauro, Domenico Schiavino. Systemic nickel allergy syndrome (SNAS): A review. Rev Port Imunoalergologia 2008;16(2):135-147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亦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治疣液 (Duofilm)-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19


治疣液 (Duofilm)-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19

治疣液 (Duofilm)

台大醫院皮膚部 

一、使用方法:

1.      使用前先將疣(雞眼)之部位浸泡於熱水至少五分鐘,然後用乾毛巾擦乾。

2.      疣(雞眼)之表面用浮石或銼刀輕輕磨去多餘角質。

3.      每天1~2次,使用所附的刷子,將2~4滴的「治疣液」均勻塗刷於疣(雞眼)之患部,塗抹第1遍之後,請戴患處完全乾後,再塗抹第2遍。

4.      擦過藥之後,可用透氣膠帶輕敷於疣(雞眼)的表面。

 

二、注意事項:

1. 取適當的藥量避免過多的藥液流到正常皮膚。

2. 治疣液Duofilm的主要成份為水楊酸及乳酸,其作用目的為剝離角質。若使用不當,會增加角質剝離面積,但無毒性作用。

3. 本品具刺激性,若不慎觸及眼睛或黏膜部位時,請用清水沖洗15分鐘,儘速就醫。

4. 使用中倘若刺激刺激太強時,可暫停使用,待數日後無刺激時再恢復使用。

5. 請栓緊瓶蓋,遠離火源,室溫下貯存。

黑斑(肝斑)-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18


黑斑(肝斑)-台大皮膚部衛教單018

台大醫院皮膚部

    黑斑即是俗稱的「肝斑」(melasma,chloasma),典型的表現是中年女性在兩側臉頰,可以看到整片的淡棕色至黑灰色斑。 因為顏色近似煮熟的食用動物肝臟,所以稱為「肝斑」。 大家常因肝斑這個名詞而誤以為是肝機能不好引起的,事實並非如此。黑斑是屬於表皮性黑色素增加,中年有色人種女性過三十五歲後,如未做好防曬工作,就很容易發生。此外,口服避孕藥或懷孕也很容易發生黑斑。因此,體質因素、荷爾蒙及陽光照射影響著黑斑的發生。

    由於陽光照射是影響黑斑發生及惡化的重要因素,黑斑一旦發生,首要之事就是做好防曬工作。正確而有效的防曬。平日出門使用SPF25以上(防紫外線B)及PA++以上(防紫外線A)之同時可防紫外線A及紫外線B防曬乳液,外加戴帽子,打傘及穿長袖衣服。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之間陽光最強,此時任何防曬措施的效果都極為有限,應避免出門。

    下一步就是選擇有效﹑刺激性小的治療方法。目前常用黑斑治療的方法有﹕
• 外用退斑藥物:以對苯二酚(hydroquinone)﹑趜酸(Kojic acid)、杜鵑花酸azelaic acid)﹑熊果素(arbutin)﹑左旋維他命C (L-ascorbic acid)及維他命A酸(retinoic acids)。其所應用的原理是經由抑制抑制酪胺酸脢(tyrosinase)來抑制黑色素的形成。維他命A酸則兼具有去除角質,而加速舊的黑色素由角質層剝落的作用。目前熱門話題的三合一藥品是對苯二酚、維他命A酸及弱效類固醇。

註:關於杜鵑花酸,可參閱進一步的介紹
同時抗痘淡疤、美白退斑的藥物–杜鵑花酸(azelaic acid)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242&prev=-1&next=2239

• 維生素C導入法:維他命C本身是極不穩定的,左旋維他命C為發展出的穩定結構。由於離子導入機及超音波導入機機器的進步,可經由導入的方式,利用微弱的電流或用超音波將穩定的維他命C(左旋維他命C)確實導入皮膚中,使維他命C的經皮吸收率便會增加數十倍之多。

•  果酸換膚:果酸換膚使用20%~70%的高濃度果酸溶液﹐去除角質,而能加速舊的黑色素由角質層剝落。醫療通路的果酸乳液(濃度10%以上)次之,市售果酸因濃度較低需要較長的時間。

•  美白保養品:衛生署核可的主要有麴酸(kojic acid)、維他命C(vitamin C)和熊果素(arbutin)的成分,這些主要是用來減少黑色素的生成。

    在使用上述的處理方法時,必須注意的是如果有任何皮膚紅、腫、脫皮的現象,就應立刻停止使用並去看皮膚專科醫師。因為皮膚紅、腫、脫皮,都會使黑斑惡化。維他命A酸、果酸、趜酸、對苯二酚都有可能造成皮膚紅、腫、脫皮,因此應在皮膚專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紅寶石雷射治療黑斑,反會使黑斑惡化,因此不建議使用。

    總言之,黃種人中年女性很容易發生黑斑,做好防曬工作是預防的不二法門。如經皮膚專科醫師診斷為黑斑(肝斑),則應積極做好防曬工作。然後在皮膚專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去斑藥物、或輔以左旋維他命C導入、或搭配果酸換膚,是治療黑斑的正確方法。

凹洞型青春痘疤痕的治療方式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atrophic-acne-scar-therapy.html,謝謝!

凹洞痘疤治療:凹洞型青春痘疤痕的治療方式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凹洞型青春痘疤痕的治療,可採用三大類的治療方式:

1. 雷射光電方式(optical and electrical based methods):

因 痘疤的數目常常很多,一般病患也希望能有永久性的效果,所以最常使用的方式為大面積的光電雷射治療。


2. 皮膚外科手術(dermatological surgery):

此法較適合修補小面積的少數凹洞,例如可使用 小尺寸的特殊圓形鑽頭刀片(punch),切除凹洞所在的皮膚,予以縫合,或移植正常部位的皮膚;或採用皮下切除法(subcision),破壞凹洞下方 的真皮層沾黏與纖維化組織。

3. 皮膚組織填充劑(filler):

注 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至皮膚的真皮層(dermis)填補凹洞,此法只能暫時緩解凹洞,但因效果立即,且注射玻尿酸至真皮層,可誘發一些膠原蛋白的新生,在某個程度 上,亦有改善凹洞凹陷程度的效果。雖然大部份的效果將於數個月後消失,但也有某些病患有此需求,例如筆者曾遇到近期將要結婚的患者,要求進行此種治療。

本文摘錄自「凹陷型青春痘疤痕(痘疤凹洞)之形態分類與治療」一文,

全文請見:

http://www.skin168.net/2013/09/atrophic-acne-scar-classification.html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光聲造影(photoacoustic imaging)-利用超音波與雷射進行醫學影像檢查

光聲造影(photoacoustic imaging)-利用超音波與雷射進行醫學影像檢查

台大皮膚科/台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  王修含 醫師

    光聲造影(photoacoustic imaging/ optoacoustic imaging)是利用光聲光聲超音波探頭,對軟組織進行掃描造影。因此可同時取得超音波與光聲信號,並將兩者的影像重疊。超音波影像一般以灰階顯示,而光聲影像則以假彩色(pseudo-color)表達。此種多重造影方法(multi-modality imaging method),可在光熱治療前,以超音波將腫瘤的解剖位置清楚地標示,提供良好的治療規劃。配合金奈米粒子,將腫瘤部位明確地與其它的軟組織區別,有助於確認金奈米粒子的分布狀況,可提昇雷射光熱治療的安全性。

    與光聲影像相關的斷層掃描技術,可根據使用的能量不同,分為「光聲斷層掃描」(optoacoustic tomography,OAT),著重於以「光」、「雷射」產生的光聲信號,與「熱聲斷層掃描」(thermoacoustic tomography,TAT),係以無線電射頻或微波所產生的光聲信號。光聲影像結合光學或射頻之電磁能量與聲學之性質,可適用於具有非均質性光學或射頻吸收性,但聲學性質較均勻的生物組織造影;超音波則主要運用在聲學異質性高(acoustic heterogeneity)的組織造影,因此,光聲影像比超音波較能容忍組織的音波速度差異(sound speed variation)。此外,光聲影像不會有「斑點效應」(speckle effect),但傳統的超音波則會有斑點雜訊(speckle artifacts)。光聲影像之信號來自光學吸收度,所以可直接反應組織特性,擁有高對比的優點,而且使用雷射或無線電射頻,與X光等游離輻射造影方式相比,較無健康疑慮,而且聲波之散射與衰減優於光波,可維持較深層組織的解析度。結合雷射等電磁能量與超音波系統之光聲造影系統架構圖如圖所示。


圖1. 結合雷射等電磁能量與超音波系統之光聲造影系統架構圖

圖2. 光聲溫度量測之活體實驗,用於監測雷射誘導光熱治療的過程,並將光熱治療過程的超音波影像(以灰階顯示)與光聲影像(以紅黃色假彩表示)疊合如圖示。

    光聲影像具有電磁能量(光學)與聲學之優點,但同時也有來自這兩方面的限制。例如硬質構造會造成強烈的超音波傳遞偏差,故不適用於堅硬組織,無法穿透頭蓋骨,所以不易進行大腦斷層造影;此外,光聲影像也需與組織接觸,以利聲學匹配(acoustic coupling);光學特性也造成較強的散射(scattering),使得光聲信號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相當寬廣,所以不易對深層的微小腫瘤造影。

參考文章:

1. Wang SH, Wei CW, Jee SH, Li PC, “Photoacoust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or monitoring of thermal therapy”, Photons Plus Ultrasound: Imaging and Sensing, 71771S (2009). [DOI: 10.1117/12.809973] http://adsabs.harvard.edu/abs/2009SPIE.7177E..55W

2.「光聲效應(photoacoustic/ optoacoustic effect)及其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82

3. http://en.wikipedia.org/wiki/Photoacoustic_imaging_in_bio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