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對雷射能量的吸收,會受到環境溫度影響嗎?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laser-absorption-temperature-skin.html,謝謝!

皮膚對雷射能量的吸收,會受到環境溫度影響嗎?

皮膚科醫師  王修含

皮膚對雷射能量的吸收,會受到不同環境溫度的影響嗎?」,也就是在不同的溫度下施打雷射,是不是會讓皮膚吸收到不同的雷射能量?答案是「不會!」,為證明這個結果,筆者做了一個簡單的仿體實驗(phantom study),分析如下:

一、皮膚雷射的治療原理

哈佛大學兩位皮膚科醫師R Rox AndersonJohn A Parrish於1983年,提出「選擇性光熱分解」(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理論後,皮膚雷射醫學展開大幅的發展,並奠定現代醫學美容雷射的基礎。

皮膚組織有三種雷射作用的目標,稱為「載色體」(chromophore):黑色素、氧合血紅素,與水分子。每種標的物各有合適的吸收波長,故可選擇相對應雷射來將它們破壞。皮膚的各種構造具有不同的「熱緩解時間」(thermal relaxation time),亦即組織吸收能量昇溫後,在未傳導熱量至鄰近組織的情況下,90%的組織立即降溫至最高溫度一半所需之時間,此時間約與組織直徑平方成正比。標的物暴露於雷射光束的時間稱為「脈衝寬度」(pulse duration)。每單位面積接受的雷射能量稱為「能量密度」(fluence)。若以特定波長,能量密度充足的雷射光束,以小於或等於標的物「熱緩解時間」的「脈衝寬度」照射皮膚,則可選擇性地以熱能分解標的物,但不使這些熱能釋放至周圍的組織,減少不必要的傷害,此即「選擇性光熱分解」(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的治療原理。

在這個治療理論中,載色體對於雷射能量的吸收,與本身的吸收係數(absorption coefficient)有關,但載色體的原始溫度,是否會改變它們的吸收係數,進而影響對於雷射能量的吸收?這個結果,可用實驗證明之。

二、載色體吸收係數與溫度的關係

筆者以呈現洋紅色(carmine)的壓克力廣告顏料(acrylic colors)水溶液模擬皮膚的載色體,並以積分球(integrating sphere)測定其吸收係數。如果溫度會影響載色體對於雷射能量的吸收,應該會反映於吸收係數的變化。

        本實驗測量了五種不同溫度下的吸收係數:40.2℃、34.6℃、29.6℃、28.5℃、28.2℃,其中28.2℃測量三筆,做為觀察系統誤差(systemic errors)的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實驗。由積分球的測定結果,顯示吸收係數與溫度變化無關,結果如下圖:

圖:探討在不同溫度下,洋紅顏料對於600-1200 nm之間的光線波長,其吸收係數的變化,可見到溫度並不影響吸收係數的變動趨勢。(實驗地點:台大電機學院明達館,製圖軟體:MATLAB)


圖:將上圖放大,探討在不同溫度下,洋紅廣告顏料水溶液在波長800nm附近的吸收係數。

在此五種不同溫度的七筆數據中,其中攝氏28.2度共測試3筆做為控制實驗,發現吸收係數的變化應為系統誤差所致,與溫度並無關聯。因此「皮膚對雷射能量的吸收,並不會受到不同環境溫度的影響!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醫用超音波簡介

診斷與治療用途的醫用超音波(diagnostic medical ultrasound)簡介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 皮膚高頻超音波特別門診負責醫師)

        「超音波」又稱為「超聲波」,在物理定義上,超音波屬於一種聲波,也是一種機械波,人類耳朵可聽到的聲波頻率介於20~20,000 Hz之間,因此頻率大於20,000 Hz的聲波稱為「超音波」(ultrasound),而頻率小於20Hz的聲波,則稱為「超低頻音、次聲、次音」(infrasound)。

        超音波的研究歷史,可追溯自1880年居禮兄弟Jacques Curie (1855-1941)與Pierre Curie(1859-1906)發現「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 effect)(註:Pierre Curie的妻子正是著名的居禮夫人)。他們發現石英(quartz)等礦物晶體受到壓力時,因體積發生變化,晶體表面會出現微小的電荷,若將這種晶體放在電場內,則會出現體積變化,因此這種壓電現象是可逆的變化。當晶體受到壓力,造成體積變化而產生電壓時,稱為「正壓電效應」,反之若因電壓造成體積變化,則稱為「逆壓電效應」。這類具有壓電效應的物質,則稱為「壓電材料」,壓電材料除了天然晶體,亦可以人工合成。這種可將能量在電能與壓力之間轉變的性質,稱為「壓電特性」(piezoelectricity)。

        超音波科技正式被重視與大量應用,起啟於1940年代的二次世界大戰,當時以此科技製造成「聲納」(SONAR),用來進行水下探測。二次大戰後,這類科技被運用至醫學,在1950年代出現醫療用途的醫用超音波(medical ultrasound)。

        醫用超音波可分為診斷與治療兩個方面,治療用的超音波的頻率較低,可應用於復健與皮膚美容等用途,而診斷用的超音波則採用較高的頻率。用於一般超音波影像 的超音波頻率,通常界於2-15 MHz之間,頻率(frequency)愈高,則解析度(resolution)愈高,但穿透深度(penetration depth)也隨之降低。皮膚科學的診斷用超音波影像,需極高的解析度以分辨細微的變化,但探測深度僅需聚焦於表淺的組織,因此多採用高頻率的超音波,至 少需10MHz以上,若要獲得更高的解析度,甚至可採用高達20MHz或50MHz的超音波探頭。

        診斷用醫用超音波(diagnostic medical ultrasound)的基本原理,是因為超音波在不同的生物組織內前進時,會有相異的速度。若遇到不同的組織界面,會出現明顯的反射,造成信號上的變化,可利用這個變化探測身體內部組織,進而描繪出組織之影像。易言之,醫用超音波採用「脈衝-回音」的原理(pulse-echo principle),由超音波探頭(ultrasound transducer)將電氣信號轉變成超音波的脈衝,由體表進入組織內部,當這個脈衝遇到組織界面時,會出現回音,再由探頭接收這個回音,將回音轉換回電氣信號,完成探測過程,再由電腦進行資料處理,形成醫療人員所見到的信號或圖形。一般而言,聲波的傳遞速率,在固體最高,其次為液體,而在氣體內最慢。因此於一般的溫度下,超音波在金屬內的傳遞速率,可達3000-6000 m/s,在水中的速率則為1497 m/s,血液 1570 m/s、軟組織(其中約有70%由水分構成) 1540 m/s、整層皮膚內的平均速率約1577 m/s、脂肪 1440 m/s,但在空氣則僅有 330 m/s。

        若以診斷用超音波探頭頻率對照不同的醫療用途,大致可區分如下:
2.5 MHz:深部腹部器官、婦產科
3.5 MHz:一般的腹部探測、婦產科
5.0 MHz:血管外科、乳房外科、產科
7.5 MHz:乳房、甲狀腺
10.0 MHz:皮膚科、表淺軟組織、表淺血管、乳房、甲狀腺
20~50 MHz:皮膚科

            自1940年代起,高強度聚焦超音波(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逐漸被應用於臨床治療,亦即所謂的「超音波手術」。至1970年代,超音波高熱療法已被廣泛運用,利用高強度超音波,可將組織加熱至42-45oC之間,並持續30-60分鐘。1990年 代之後,出現許多與高強度聚焦超音波相關的研究。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採用大面積且幾何聚焦特性較好的探頭,有利於發射較高的能量,且可精確定位於病灶部位, 在多次治療下,也不會出現累積性的劑量傷害,在治療過程中,亦可同時進行超音波造影。除了用於破壞腫瘤組織,高強度聚焦超音波也有不錯的止血效果,可處理 大血管破裂導致的內出血問題。
           高強度聚焦超音波在臨床上的用途,包括治療良性或惡性腫瘤,例如肝癌、胰臟癌、前列腺癌、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膀胱癌、肉瘤(sarcoma)等;此外,HIFU尚可運用於止血、血栓溶解、藥物與基因傳遞等。在皮膚科與美容醫學方面,HIFU科技已被應用於破壞目標區域皮下脂肪,也就是所謂的「超音波溶脂」,可達到體雕(body contouring)的效果。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本站永久網址 skin168.com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

台大皮膚部主治醫師 孫啟璟 教授

(註:孫啟璟教授是台大皮膚科相當資深的醫師,對接觸性皮膚炎有深入的研究,建立台大醫院接觸性皮膚炎特別門診,負責許多醫院皮膚科少見的「貼膚測試,patch test」檢查)

皮膚科醫師除了對症敷藥之外,
詳細的病歷是非常必要的,
包含過去史、家族史、工作史。
首先要確定是皮膚炎再確定是接觸性皮膚炎。
如果是可疑的過敏原,
則要進一步做貼膚測試,
為的是找出致病的過敏原。

什麼是皮膚炎
皮膚炎(dermatitis)亦可稱做濕疹(eczema),是皮膚的最外層即表皮部份發炎。
感到癢是特徵之一,它所呈現的病灶為多樣性變化:有紅、腫、並伴有丘疹、或水皰,
如果水皰有破則患部成濕潤,稍後若乾了,就成痂皮、落屑、以及後來的色素沉著等變化。
如果常去搔抓或剝皮,則皮膚變粗糙,以致表皮增厚,如果病灶以水皰為主,稱為急性濕疹,
以增厚(苔癬化) 為主,稱慢性皮膚炎。

濕疹之重要性是皮膚病中濕疹的人數高居榜首,它是皮膚病最常見。
而濕疹之病人所以這麼多最主要是因為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而致,稱為接觸性皮膚炎。
如果所接觸物質是與工作環境有關,則名為職業性接觸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又可進一步分為兩大類:
1. 刺激性接觸皮膚炎與
2. 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刺激性接觸皮膚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接觸性皮膚炎中,刺激性接觸皮膚炎是較常看到。化學物品如藥品及化妝品之使用,
每次用量過多或種類太過繁雜,使皮膚變得紅紅乾乾的又刺刺癢癢。
若是機械式的刺激,譬如對皮膚長久不當的搔抓、剝刮,使皮膚變得又厚又硬的一塊。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當皮膚接觸到某些物質,如果引發的是身體細胞性免疫反應者則稱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這只是對有特異性體質的人會如此。

那些物質會引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不論什麼樣的物質都有可能對某些人引發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有“特異性”體質的人會對某種常接觸物質產生免疫性反應。

職業性接觸皮膚炎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而且要早期找出致病因子,因為預防勝於治療。
工廠如果事前經過皮膚保養的衛教,發現會使皮膚病的發生率減少一半以上,
教材包括錄影帶及海報,這樣的工廠衛教正是台灣目前急需開始的工作。

預防勝於一切
許多濕疹病人不會去找皮膚科醫師看診。而延遲正確的病因診斷及適當的處置,
造成金錢、醫療及時間的浪費,並且影響到生活品質。預防勝於一切,
找出致病的過敏原並避免繼續接觸皮膚是最重要的事。皮膚科醫師除了對症敷藥之外,
會給予詳細問診或進一步做貼膚測試以找出致病過敏原。
(貼膚測試:將一些可疑物質貼在患者正常皮膚部位48 小時,
觀察貼膚的部位是否會出現紅腫等異常反應?為了慎重、兩天後尚要做第二次的觀察。
貼膚測試雖然有一點費時,卻也安全)。

引發過敏性接觸皮膚炎常見過敏原


鎳是最常見的過敏原,在台灣,顏面是許多對鎳過敏病人的好發部位,而且男多於女,
主要是因為載含鎳的眼鏡,其它如金屬耳環、項鍊、手錶、甚至於衣服上的鈕釦、拉鍊,
連錢幣(一元、五元及拾元都含鎳)或鑰匙,都可以在皮膚引發症狀。

橡膠用品
橡膠本身或是在製造過程添加的多種化學劑(橡膠添加物) 都可能是過敏原,
比如橡膠手套及橡膠拖鞋、衣物上的鬆緊帶等都可以引發皮膚炎。

染髮劑
有些人會對染髮劑內Paraphenylene-diamine(PPD)敏感,這種成份一般做染色用,
使用時需混以氧化劑(通常是過氧化物),對於PPD 過敏的人,不應使用任何氧化染髮劑,
有一些不同種類的染劑,能讓這些人可以使用,可以先試用一種稱為半耐性染髮劑(不需氧化劑,
髮色可維持到五、六次的洗髮),在使用半耐性染髮劑之前,也應該先做貼膚測試。

鉻酸鹽類
鉻酸鹽類是經常可導致接觸性皮膚炎的物質。人們暴露於它們是因接觸了皮革、火柴、顏料類、消毒劑、漂白劑及膠類。鉻酸鹽經常用來,製作鞋子及其它衣服的淡色柔軟的皮革,某些鞋子引致的皮膚炎,
是由對皮革之雙鉻酸鹽成分反應而引起的,對於穿鉻酸鹽鞘皮鞋類會過敏的人,
可以植物鞘皮製成的鞋類為代替品,職業上會接觸鉻化物是很常見的,
這些工作包括鞘皮、汽車、焊接(玻璃)、鑄物、水泥、鐵路及建築、修繕等工業。

甲醛
甲醛廣泛地應用於生活環境中,並且深藏不露。以下列出可能含有甲醛的物質:
黏膠、防腐劑、化粧品、一般家用清潔液品、磨光粉和打亮品、汽車用清潔劑、防鏽品、紙張處理、
凡是曾有抗皺、防水、防蠹、防黴、防汗處理及“防縮水”的紡織品等。

香料
香料過敏人數逐年升高,以台大皮膚科的經驗73-77 年間的2~6% ,到78-84 年間已突增到10% ,
僅次於榜首鎳的17%。香料所致皮膚炎過敏一般好發生在顏面、頸部,
如果是美容師或美髮師等工作人員則多是手部。或者也可使原有的濕疹如異位性皮膚炎等病況惡化,
香精,真是無處不在。
香料種類特多其中cinnamic aldehyde 、cinnamic alcohol 、eugenol 、及isoeugenol 最為普遍。
可惜在產品上都沒有標示香料,標示香料成份於產品上也是非常必要的事。

防晒劑
防晒劑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但有些吸光性物質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及光照性接觸皮膚炎
吸收長波紫外線(UVA) 物質及中長波紫外線(UVB) 吸收劑等,皆為常見的過敏原。

資料來源:本文轉載自台大醫網2002 年3 月
http://www.press.ntu.edu.tw/ejournal/files/%E9%86%AB%E5%9C%96%5C%E8%87%BA%E5%A4%A7%E9%86%AB%E7%B6%B2%5C10%5C10-27-29.pdf

可治療白斑、乾癬的光化學治療(photochemotherapy)-PUVA

可治療白斑、乾癬的光化學治療(photochemotherapy)-PUVA

台大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文改編自台大醫院皮膚部光線治療中心皮膚科醫師訓練教材:
「光能療法簡介」,初稿於2005年12月,由王修含醫師編輯,該教材並經蔡呈芳醫師審定。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光化學治療 (Photochemotherapy)是利用光敏感劑psoralen(中文譯名:補骨脂素、補骨脂內酯),搭配紫外線A光(UVA,為長波紫外線),進行的皮膚科疾病治療方式,故簡稱為PUVA(取Psoralen之字首,結合UVA而成的名詞),又稱為「長波紫外線光化治療」(PUVA, 8-methoxypsoralen and UVA treatment)。常用於治療白斑(vitiligo)、乾癬(psoriasis)、嚴重的全身性濕疹(generalzied eczema),亦可用於較罕見的疾病,如皮膚T-細胞淋巴癌(Cutaneous T-cell Lymphoma)、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 MF)與「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PLEVA, pityriasis lichenoides et varioliformis acuta)之治療。此外,許多血液癌症需使用異體骨髓移植才可治癒,但此法常見的主要併發症為急性移植體對抗宿主疾病(acute GVHD),若此病變主要發生在皮膚,亦可考慮使用PUVA治療。

UVA的光源來自特殊的紫外線照射機器,以全身性照射為例,可使用Waldmann UV8001K之機型,照射A波段紫外線(UVA),而感光劑psoralen則可採用口服與外用兩種方式,一般全身性治療多採用口服,而局部治療則可利用外用塗抹法,感光劑使用方式與療效有關,在統計上,口服的療效約為56%,而外用則為45%。

 
圖:Waldmann UV8001K紫外線A光照光機,左為機器外觀,右為機器內部紫外線燈管。

光敏感劑psoralen(補骨脂素、補骨脂內酯)是由植物補骨脂 (Psoralea corylifolia)的種子提煉而得,
此植物之照片可見於
http://plant.climb.com.tw/modules/mediawiki/index.php/Psoralea_corylifolia

此藥劑學名為methoxsalen,又稱為8-methoxypsoralen,簡稱8-MOP,詳細資料附於本文之後,原始資料由台大醫院藥劑部提供,通常製成每顆10mg的錠劑。
methoxsalen藥劑外觀:
 
(圖片由台大藥劑部提供)

噁心是口服感光劑最常見的副作用,若出現嚴重的噁心症狀,可間隔半小時分次給藥,或少量進食、喝牛奶、喝薑糖,或給予止吐劑,可避免此症狀。長期使用PUVA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老化、皺紋、皮膚乾燥、雀斑與曬斑、皮膚癌、白內障,因此在治療過程需採取防曬措施,保護正常的皮膚與眼睛,在治療之後,亦需持續採取此措施12至24小時以上,尤其不可忽略眼部的防曬,可配戴合適的護目鏡,以避免白內障的副作用。

一般的PUVA 治療流程:
1. 口服光敏感劑(oral PUVA)
服用psoralen後約一到兩個小時照光。
服用劑量:
體重<40kg , 服用20mg
體重40-60kg, 服用30mg
若明顯噁心,可隔30分鐘分次給藥,或light meal,或給予止吐劑,或服用薑糖等。
起始劑量為0.1J/cm2,每次加0.1J/cm2,出現發紅反應(erythema)後維持劑量。
註:所謂的「發紅反應」,並非立即出現的紅,而是數小時(4-6hr)之後遲發性的泛紅現象。

2.局部塗抹光敏感劑(topical PUVA)
 一顆Psoralen(10mg)泡70mL清水,患部外側於照光前,塗抹高係數防晒乳或氧化鋅(ZnO),以保護不受紫外線傷害。患部塗擦塗藥水後,等30分鐘開始照光。
起始劑量為0.1 J/cm2,每次加0.1 J/cm2,erythema後維持劑量。

各種疾病的PUVA治療分述如下:
一、白斑的PUVA治療
A. PUVA治療白斑之機制
1. PUVA 對體外培養的人類黑色素細胞之作用
(1) 抑制細胞DNA與蛋白質之合成
(2) 減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之表現
(3) 減少 vitiligo-associated melanocyte antigens (VAMA)
(4) 刺激酪胺酸酶(tyrosinase)之活性

2. PUVA 對白斑之作用
(1) 刺激黑色素細胞由毛囊處再生
(2) 減少穩定性白斑病灶處的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3.  PUVA作用於白斑之機制
(1) 刺激角質細胞釋放inflammatory mediators
(2) 作為黑色素細胞的生長刺激因子melanocyte growth-stimulatory factors (MGSF)
(3) 該因子可進一步加強毛囊處殘留黑色素細胞的增殖
(4) 破壞黑色素細胞膜上的VAMA 表現
(5) 破壞表皮的Langerhans cells
(6) 抑制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的作用

B. 白斑病灶的恢復過程
(1) 白斑病變經過PUVA照射後,hair follicles 的outer root sheath (ORS) 處之黑色素細胞會活化並增殖。
(2)這些活化增殖的黑色素細胞會沿著ORS會向上移動到表皮形成perifollicular pigment islands。
(3) 最後移動到hair matrices產生黑色素。
(4) 因此白斑病人色素恢復之過程應包括黑色素細胞之activation、proliferation、migration與melanogenesis (functional differentiation)。


二、PUVA治療乾癬之機制
1. 抑制活化的T淋巴球細胞表面分子之表現,包括:LFA-1, VLA-4, CD4, CD8 and CD25 (IL-2R)
2. 直接的淋巴球毒殺作用 (lymphotoxic effects)
3. 可減少表皮的 CD3+ T-cells


三、以PUVA治療蕈狀肉芽腫(MF)與「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PLEVA)
採用口服光敏感劑的方式,起始劑量為2.5 J/cm2,需考慮皮膚顏色與紫外線的反應,即Fitzpatrick skin type。
例如:就蕈狀肉芽腫,皮膚屬Skin type III的病患,可由1.5J/cm2開始。
(註:若為紅皮症(erythroderma),則視為skin type I)

增加劑量的方法:
若每週照兩至三次,每次增加0.5 J/cm2。
若採11011 regimen,每兩次加0.5-1.0 J/cm2,直到erythema or 15 J/cm2。

參考資料:
1. 台大醫院皮膚部  蔡呈芳醫師臨床經驗
2. 台大醫院藥劑部  藥物資訊網站 http://www.ntuh.gov.tw/phr/intergrate.aspx
2. J Invest Dermatol. 1992;98:734-40.
3. J Biomed Sci. 2002;9:564-73
4. Photodermatol Photoimmunol Photomed. 1999;15:22-7.
5. 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9 Jan;23(2):151-5.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附註:methoxsalen之藥劑資料
資料來源:台大醫院藥劑部  http://www.ntuh.gov.tw/phr/intergrate.aspx
聲明:商品名稱係指台大醫院目前(2010年)所用劑型名稱,未來可能會因採購因素而變更,並不代表此商品為該藥物之最佳或唯一選擇。

<!–

劑型

–>

<!–

許可證字號

–>

<!–

藥品異動
藥品詳細資料
藥品外觀
學名
Methoxsalen
藥品八碼
SOR4SI37 
商品名
Sorialen F.C. Tablet 10 mg/tab 
商品中文名稱
速立寧膜衣錠 
別名
8-MOP, methoxypsoralen 
劑型
膜衣錠 
藥理分類
XX. Dermatological Preparations 
7. Antipsoriatics 
 
 
常用劑量
 

Initial dose is based on the body weight.

Body weight  < 30 Kg  30-50 Kg  51-65 Kg  66-80 Kg 
Dosage  10 mg  20 mg  30 mg  40 mg 

Maintenance dose is determined by the patient′s schedule of UVA exposure.

剝半或磨粉
 
衛生署許可證適應症
牛皮癬、蕁常性白斑。 
藥品異動
MAX DOSE
 
懷孕分級
C (懷孕分級說明)
禁忌
History of light sensitive disease states (lupus erythematosus, porphyria cutanea tarda, 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 variegate porphyria, xeroderma pigmentosum, albinism)
作用
治療乾癬,及其他需要照光治療之皮膚病
副作用
輕微發紅、水腫、疼痛、頭痛、噁心
注意事項
1. Patients must not sunbathe during the 24 hrs prior to 8-MOP ingestion and UV exposure.
2. Take with low fat milk or food to minimize adverse GI effect.
3. UVA-absorbing wrap-around sunglasses should be worn during daylight for 24 hrs after 8-MOP ingestion.
4. During PUVA therapy, total UVA-absorbing goggles must be worn.
5. Unless affected by disease, male genitalia should be shielded.
6. Bioavailabilities of tablets and capsules may be different. The dosage should be adjusted by the physicians with experience.  
儲存方法
避光、室溫保存 
參考文獻
 
健保藥品給付規定
藥商
瑞士藥廠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廠
瑞士藥廠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


台灣研發的微整形玻尿酸-海德密絲 Hya-Dermis

台灣研發的微整形注射用玻尿酸–海德密絲 Hya-Dermis (水微晶,HYADERMIS)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玻尿酸(hyaluronic acid, hyaluronate, hyaluronan)又稱為「透明質酸」,是一種非硫化的糖胺聚醣(又稱為「葡萄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 GAG),常見於身體的結締組織。玻尿酸分子具有強大的吸水力,因此在醫學美容上,常添加於保濕產品,而玻尿酸分子吸水後,體積可膨脹,在微整形方面,可用於組織的填充、皺紋的修補。

微整形用的玻尿酸,需注射至皮膚內部,因此在製程與安全的要求上,比一般的外用玻尿酸更為嚴謹,具生產能力與上市許可證的原廠,也遠少於外用玻尿酸的廠牌。目前台灣市場上,可用於微整形注射的玻尿酸產品包括:
1. 瑞典Q-Med原廠生產的 「瑞絲朗」Restylane系列  (Macrolane, SubQ, Perlane, Restylane, Touch, Vital),此為顆粒型玻尿酸。

2. 法國廠生產的喬雅登 Juvederm系列(Ultra, Ultra Plus, Voluma),現併入美國Allergan公司,此為凝膠型玻尿酸。

3. 瑞士Anteis公司生產的「安緹斯」(Anteis)玻尿酸,亦為凝膠型玻尿酸。

4. 台灣科妍生物科技公司的「海德密絲」(Hya- Dermis)玻尿酸(又稱為「水微晶」),屬於顆粒型玻尿酸,設計理念與Q-Med原廠的玻尿酸相近,共分為四型,分別對應Q-Med的Touch, Restylane, Perlane, 與SubQ。但目前HyaDermis上市者為Hya-Dermis III,顆粒大小約與Q-Med的Perlane相當。

詳細數據如下:
海德密絲  I  (Hya-Dermis I)的顆粒大小為300μm (微米),約相當於Q-Med的Touch (顆粒大小約為250μm)
海德密絲  II (Hya-Dermis II)的顆粒大小為700μm (微米),約相當於Q-Med的Restylane (顆粒大小約為500μm)
海德密絲 III (Hya-Dermis III)的顆粒大小為1000μm (微米),約相當於Q-Med的Perlane (顆粒大小約為850μm)
海德密絲 IV (Hya-Dermis IV)的顆粒大小為1200μm (微米),約相當於Q-Med的SubQ (顆粒大小約為1200μm)

以下為海德密絲玻尿酸於衛生署的許可證資料:

*** 衛署醫器製字第003035號 ***
註銷狀態   註銷日期  
註銷理由  
有效日期 104/03/04  發證日期 99/03/04 
許可證種類 醫  器 
舊證字號   醫療器材級數 第三等級
通關簽審文件編號 DHY00500303503 
中文品名 海德密絲皮下填補劑 
英文品名 Hya-Dermis Facial Dermal Implant 
效能 Hya- Dermis可使用於改善法令紋類之皺紋。 
醫器規格 容 量:1.0毫升/支針頭:27Gx ½″ 滅菌針頭以下空白 
劑型   包裝  
醫器主類別一 I一般及整型外科手術裝置  醫器次類別一  
醫器主類別二   醫器次類別二  
醫器主類別三   醫器次類別三  
主成分略述  
限制項目 01 國 產 
申請商名稱 6102091061 科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申請商地址 高雄 市前鎮區高雄加工出口區南六路9號 
主製造廠
製造廠名稱 6102091061 科妍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製造廠廠址 高雄 市前鎮區高雄加工出口區南六路9號 
製造廠公司地址  
製造廠國別 TAIWAN  製程  
CCC號列   
 
藥理治療分類  
藥理分類(舊)  

詳細處方成分資料
*** 衛署醫器製字第003035號 ***
處 方標示  
成 分類別 成分內容
主成分  透明質酸鈉鹽20毫克/毫升 

【新聞】守護白海豚信託今送件 家長:最好的機會教育

本文轉載自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49228&id=5&id2=1
RTI 中央廣播電台

守護白海豚信託今送件 家長:最好的機會教育

時間:2010/7/7 11:00 撰稿‧編輯:陳士廉   新聞引據: 採訪

台灣首次由民間發起的環境信託「全民守護白海豚」計畫,今天(7日)送件內政部,不少家長趁著暑假帶著小孩前往參與活動,呼籲大家珍惜白海豚棲地;家長說,這是對小朋友最好的機會教育。   

「國光石化開發案」預定將在濁水溪北岸泥灘地上填海造陸,因擔心危及數量不多的台灣白海豚棲地,今年4月,包括彰化環境保護聯盟、台灣生態學會等環保團體,發起「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案,由民眾認股買下海灘地,也是台灣首例環境信託計畫。   

活動從4月發起、到7月6日為止,第一階段參與認股人數,已經突破3萬人、共140多萬股,估算約有新台幣1億6千多萬元資金,預計本週將會突破150萬股。   

第一階段認股計畫,7日由認股人、彰化蚵農與環保團體等單位,前往內政部送件,由於正值暑假,不少認股人也帶著小朋友來參與;學生家長張育憬說,希望藉由這次參與搶救過程,給小孩一次機會教育。   

張育憬說:『(原音)他們之前就是和雙溪國小幾個學長、學姐,他們就是一直有在做這方面的努力,其實我們那時候就說,既然我們努力過了,不管現在認股數,有沒有達到我們2百萬的目標,那因為剛好今天要做一個遞件的動作,那其實對孩子們而言,就是他們努力的成果,他們來做一個驗收,所以其實我會覺得啦,其實生命教育應該是要落實在生活裡面。』   

另外,針對保留台灣白海豚棲地一案,環保署將在下週召開第2次專家會議討論。對此,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未來希望能買下更多白海豚棲地,因此認股計畫將會持續進行。
(「全民守護白海豚行動」網址 http://et.e-info.org.tw/node/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