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訊息–Hold住美麗:明哲保膚健康美肌之道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hold-beauty-skin.html,謝謝!

演講訊息–Hold住美麗:明哲保膚健康美肌之道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主 講 人

王修含 醫師

演講主題

Hold住美麗:明哲保膚健康美肌之道

演講內容

        認識化妝品引發過敏的因子

        先處理皮膚問題再談保養,保養品的角色

        痘痘肌膚的形成與處理,保養品的角色

        各種常見的皮膚疾病與問題

        過度的類固醇對肌膚的傷害

      

敏感肌及過敏的不同

   

2011年09月03日13:45~15:45

   

台南商務會館(台南市永康區中正北路347-1)

本演講感謝台大皮膚科邱品齊醫師提供相關資料與指教!

關於  王修含  醫師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Dr. Shiou-Han Wang)

主要網頁:
http://skin168.com
http://skin168.net

門診資訊:
台大醫院皮膚科
王修含皮膚科診所
(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333號4樓
  板南線國父紀念館捷運站一號出口右轉電話:(02)27812100 )
 
學歷:
台灣大學醫學系 醫學士 (Doctor of Medicine, MD)
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生醫電子碩士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SEE)
台灣大學工學院 機械工程學士 (Bachelor of Scienc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SME)

經歷:
王修含皮膚科診所院長
台大醫院皮膚部 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 皮膚外科與雷射特別門診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 青春痘與痘疤特別門診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 皮膚高頻超音波特別門診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 學術研討會課程講師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 教育委員會光電組組長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 微整形訓練實習課程講師
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 雷射課程講師
台灣微整形美容醫學會  微整形美學與技巧講師
台灣兩岸幹細胞微整形醫學會 講師
中華民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年度最佳研究論文獎得主
中國工程師學會 工程論文獎得主

台大醫院研究計畫 協同主持人
台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 審查專家
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計畫 協同主持人
國際學術期刊Archives of Dermatology審稿委員
國際學術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審稿委員

Thermage電波拉皮原廠(Solta Medical Inc.)國際訓練課程講師電波拉皮種子醫師 
Fotona, Candela, Syneron雷射國際原廠 亞洲區指定合作研究機構(CRC)主持人
微整形醫材與雷射光電原廠 特聘醫學美容講師
eCO2微點飛梭雷射原廠臨床講師
亞歷山大光纖美白除毛雷射原廠國際訓練課程講師
染料雷射(櫻花雷射脈衝染料雷射)原廠國際訓練課程講師
玻尿酸微整形種子醫師
微晶瓷注射臨床講師

專業訓練資歷:
台大醫院皮膚部 總醫師
台大醫院皮膚部 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 訓練醫師
台大醫院外科部 住院醫師
台大醫院病理部 研究醫師
台大電機學院 光電雷射研究訓練
玻尿酸、微晶瓷微整形注射原廠進階訓練
肉毒桿菌素注射原廠進階訓練
電波拉皮原廠進階訓練

證照 & 專業學會會員資格:
中華民國皮膚科專科醫師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
台灣研究皮膚科醫學會
中華民國醫用雷射光電學會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醫學會 
美國皮膚科醫學會 AAD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國際光學工程學會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台灣醫學會
中國工程師學會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醫療專長
1. 一般皮膚疾病
2. 青春痘與痘疤、疤痕治療
3. 皮膚雷射光電、電波拉皮(Thermage)、電漿治療(PSR)
4. 皮膚外科手術、抽脂、自體脂肪移植手術
5. 微整型注射治療 [玻尿酸(Restylane & Juvéderm, Anteis)、微晶瓷(Radiesse)、肉毒桿菌素(Botox, Dysport)]

研究興趣
1. 生醫光電雷射儀器研發與應用
2. 微整型注射方式改良 & 皮膚外科術式研究
3. 醫學美容保養治療
4. 皮膚軟組織高頻超音波

中文論著/譯作
1. Robbins病理學手冊, 2002年, ISBN 957-6668-68-9
2. 家庭醫學百科, 2005年, ISBN 986-7429-46-X & 986-7429-51-6
3. 皮膚科的雷射治療, 健康世界雜誌 2007年
4. 疤痕預防與處理, 健康世界雜誌 2008年
5. 輕輕鬆鬆變美麗:醫學美容專家們的私房秘訣, 健康文化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986-7577-49-8
6. 除毛大作戰, 好健康會刊,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暨全民健康基金會出版 2011年
7. 藥妝品學, Elsevier出版社台灣分公司(台灣愛思唯爾公司)出版, 2011年, ISBN 978-986-6538-85-8 (共同作者:邱品齊、王修含、蔡逸珊)
8. 雷射美容,給你好臉色!, 好健康會刊,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暨全民健康基金會出版 2012年

學術論文著作
1. Wang SH, Jang RY, Wu CP, Tsai TF. Facial papulopustules after topical treatment with pimecrolimus. Dermatol Sinica 2004;22(4):359-360.

2. Lin SJ, Lo W, Tan HY, Chan JY, Chen WL, Wang SH, Sun Y, Lin WC, Chen JS, Hsu CJ, Tjiu JW, Yu HS, Jee SH. Prediction of heat-induced collagen shrinkage by use of 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microscopy. J Biomed Opt 2006; 11(3):34020.

3. Wang SH, Hsiao CH, Hsiao PF, Chu CY. Adult pityriasis lichenoides-like mycosis fungoides with high density of CD8-positive T lymphocytic infiltration.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7 Mar; 21(3):401-402.

4. Hong JB, Chiu HC, Wang SH, Tsai TF. Recurrence of classical juvenile pityriasis rubra pilaris in adulthood: report of a case. Br J Dermatol. 2007; 157(4):842-844.

5. Wang SH, Tsai TF. Several erythematous papules with a 1.5-cm sized nodule scattering on the face of an old woman. Dermatol Sinica 2007; 25(2):175-176.

6. Wang SH, Chu CY, Chen HH, Chang YL, Chen KY, Chiu HC. Paraneoplastic pemphigus and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a patient with splenic B-cell lymphoma. J Formos Med Assoc 2007; 106(9):768–773.

7. Wang SH, Tsai TF. Congenital polypoid pigmented eccrine poroma of a young woman.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8; 22(3):366-368.

8. Tjiu JW, Hsiao CH, Wang SH, Wu JJ, Lu CF, Chen HC. Papular clear cell hyperplasia of the eccrine duct.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9; 23(2):199-200.

9. Shiou-Han Wang, Chen-Wei Wei, Shiou-Hwa Jee, Pai-Chi Li. Photoacoustic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or monitoring of thermal therapy. Proc. SPIE 2009; 7177, 71771S.

10. Shiou-Han Wang. Photoacoustic quantitative thermal imaging for laser-induced thermotherapy.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lectronics and Bioinforma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9.

11. Sung-Jan Lin, Hsin-Yuan Tan, Chien-Jui Kuo, Ruei-Jr Wu, Shiou-Han Wang, Wei-Liang Chen, Shiou-Hwa Jee, Chen-Yuan Dong. Multiphoton autofluorescence spectral analysis for fungus imaging and identification. Appl. Phys. Lett. 2009; 95: 043703.

12. Yi-Shuan Sheen‌, Chia-Yu Chu‌, Shiou-Han Wang,‌ Tsen-Fang Tsai‌. Dapso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in non-leprosy patient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its incidence in a tertiary referral center in Taiwan. J Dermatolog Treat. 2009; 20(6):340-343.

13. Shiou-Han Wang, Chih-Hsin Yang, Hsien-Ching Chiu, Fu-Chang Hu, Chih-Chieh Chan, Yi-Hua Liao, Hsiao-Chin Chen, Chia-Yu Chu. Skin manifestations of gefitinib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survival of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Taiwan. Dermatol Sinica 2011; 29(1):13-18.

14. Shiou-Han Wang, Chen-Wei Wei, Shiou-Hwa Jee, Pai-Chi Li. Quantitative thermal imaging for plasmonic photothermal therapy. J Med Biol Eng. 2011; 31(6): 387-393.

About this blog: 皮膚科學交響曲 Dermatology Symphony, since 2008-7-11

Dr. Shiou-Han Wang

EDUCATION
Doctor of Medicine (MD), College of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SEE), Graduate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lectronics and Bioinformat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Bachelor of Science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SM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 LICENSE
Medical License of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for Physician
Board Certification of the National Specialist Examination for Specialist of Dermatology
Certificate for special competence in Cosmetic Dermatology
POSTGRADUATE TRAINING & OCCUPATIONAL HISTORY
Resident, Department of Surge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NTUH), Taipei, Taiwan
Resident,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TUH, Taipei, Taiwan
Chief Resident,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TUH, Taipei, Taiwan
Adjunct Staff,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TUH, Taipei, Taiwan
Specialist in Dermatological Surgery & Laser,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TUH, Taipei, Taiwan
Specialist in Acne & Scar Treatment,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TUH, Taipei, Taiwan
Specialist in Dermatologic Ultrasound,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TUH, Taipei, Taiwan
PROFESSIONAL SOCIETIES
1.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      Laser and Photonics Medicine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3.      Chinese Association of Museums
4.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ngineers
5.      Taiwanese Dermatological Association
6.      Taiwanese Society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7.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SPIE
8.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AD
9.      Chinese Society of Cosmetic Surgery and Anti-aging Medicine

三合一美白配方藥膏的成分與作用原理、副作用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09/hydroquinone-whitening-cream.html,謝謝!

三合一美白藥膏的安全性?配方成分分析與作用原理、副作用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台大皮膚科 皮膚外科與雷射特別門診醫師)

傳統所謂的「三合一」美白藥膏,是由對苯二酚、外用維生素A 酸,以及弱效的類固醇所構成,此配方自1975年由皮膚科醫師Kligman與 Willis發表以來,已成為治療肝斑的常用處方。Kligman的原始配方為5% 對苯二酚(hydroquinone),結合0.1% 甲基脫氫皮質醇(dexamethasone)與0.1% 維生素A 酸(tretinoin),調製成乳膏(cream)劑型,但流傳至今,成分比例可能會被調整,例如:以其它型式的類固醇momentasone或fluocinolone acetonide取代dexamethasone,而且對苯二酚的濃度也常被修改為2%或4%。

配方調製實例:
5% hydroquinone, 0.05% tretinoin, 0.1% dexamethasone (原始配方版本)
4% hydroquinone, 0.05% tretinoin, 0.01% flucinolone acetonide
2% hydroquinone, 0.025% tretinoin, 0.1% mometasone
……

作用原理:
1. 對苯二酚:美白效果
作用機轉:
對苯二酚可抑制酪胺酸轉化為黑色素,因此具有淡斑效果,它已被證明可降低90%的酪胺酸酶活性,亦可抑制DNA和RNA的合成,分解黑色素小體(melanosomes),具有預防肝斑產生或復發的作用。

副作用:
a. 具刺激性,可能發生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b. 少數人可能有過敏性反應,會產生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c. 長期使用反而會使色素沉著於真皮層,造成赭色症(ochronosis,又名褐黃病;「赭」的讀音為ㄓㄜˇ,有時會誤寫為「褚」ㄔㄨˇ,誤寫為「褚色病」)
d. 潛在的致突變作用,在動物實驗中可能導致癌症發生,並曾有長期於工作場所接觸後,誘發人類血癌與染色體異常的案例報告

曾有研究(Int J Dermatol. 1991 Dec;30(12):893-5.)顯示,對於肝斑的治療效果,20%杜鵑花酸的效果優於2%的對苯二酚。另一個研究(Acta Derm Venereol Suppl (Stockh). 1989;143:58-61.)則發現,20%杜鵑花酸與4%對苯二酚(hydroquinone)的效果相當,然而杜鵑花酸不會出現對苯二酚的副作用, 例如過敏、赭色症(褐黄病)、潛在致癌性等。


圖:對苯二酚的副作用–赭色病(ochronosis),這是因為長期使用對苯二酚導致的皮膚病,如果使用高濃度劑量,更容易發生此現象,而且一旦發生後,由於色素沉積於真皮層,極難去除。圖片來源: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0 Jul;3(7):20-31.

2. 維生素A酸:提高對苯二酚的效果,並具淡斑作用

作用機轉:外用維他命A酸可促進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s)的增生,並增加對苯二酚在表皮的穿透作用。維生素A衍生物在美白方面的實際機制尚不明 確,但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它能抑制誘發酪胺酸酶。在1975年由Kligman和Willis所著的論文中,認為維生素A酸tretinoin可能透過將色 素顆粒分散在角質形成細胞內,使基底層失去由黑色素melanin形成的「細胞核上帽」(supranuclear cap)構造,所以可發揮脫色的效果。此外,維生素A衍生物也可能干擾角質形成細胞的色素轉移,並加速表皮代謝,使角質形成細胞(其中含有黑色素)加速脫 落,進而產生淡斑效果。
副作用:造成皮膚乾燥、脫皮,具有刺激性。

3. 類固醇:減少外用A酸與對苯二酚所引發的刺激性反應
作用機轉:消炎效果
副作用:皮膚萎縮變薄、碰撞後容易出血、微血管擴張

使用建議:
雖然三合一美方成分對肝斑或色素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如上述分析所示,實際應用上也會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建議使用時必須謹慎,切勿長期使用

替代方案:
事實上,自三合一配方發表後的三十多年來,皮膚科醫師已發現了許多較新且較安全的美白成分,如杜鵑花酸(azelaic acid)、 麴酸(kojic acid)、甘醇酸(glycolic acid)、甘草萃取物(licorice extract)、蘆薈苦素(aloesin)、熊果素(arbutin)、黃豆萃取物(soy extracts)、維生素C(vitamin C)、菸鹼胺(niacinamide)等眾多的物質,亦可互相結合搭配使用,取代傳統的三合一美白配方。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亦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參考文獻:
1. 邱品齊、王修含、蔡逸姍編譯,藥妝品學(Cosmeceuticals), 2010年, Elsevier Taiwan LLC.
2. Majid I. Mometasone-based triple combination therapy in melasma: is it really safe? Indian J Dermatol. 2010 Oct;55(4):359-62.
3. Davis EC, Callender VD.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ptions in skin of color.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0 Jul;3(7):20-31.
4. Regev L, Wu M, Zlotolow R, Brautbar N. Hydroquinone, a benzene metabolite, and leukemi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oxicol Ind Health. 2011 Apr 21. [Epub ahead of print]
5. Callender VD, St Surin-Lord S, Davis EC, Maclin M.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etiolog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Am J Clin Dermatol. 2011 Apr 1;12(2):87-99.
6. Kligman AM, Willis I. A new formula for depigmenting human skin. Arch Dermatol 1975;111:40-8.
7. Arellano I, Cestari T, Ocampo-Candiani J et al. Preventing melasma recurrence: prescribing a maintenance regimen with an effective triple combination cream based on long-standing clinical severit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1 May 31. doi: 10.1111/j.1468-3083.2011.04135.x. [Epub ahead of print]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亦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果酸有保濕效果嗎?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AHA-hydration.html,謝謝!

果酸有保濕效果嗎?-談果酸的保濕作用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果酸(α-羥基酸, AHA, alpha hydroxy acid)是常見的美容保養品,其實包括許多種類的分子,包括甘醇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杏仁酸等為水溶性物質,皮膚科醫師可用於治療某些過度角化的疾病,以及醫學美容的換膚療程,也常用於居家果酸換膚護理產品,例如果酸乳液、果酸洗面乳

果酸與水楊酸都是常用的去角質保養品,但果酸不只可造成表皮剝離的去角質作用,同時也能幫助皮膚進行保濕作用。

這種
果酸雙重性質相當特殊,根據研究結果推論,皮膚在經過果酸作用後,其中的黏多醣(mucopolysaccharide)含量會增加,特別是真皮層內的葡萄胺聚糖(醣胺多醣,glycosaminoglycans,簡稱GAGs),而這種多醣類吸水性質甚佳,所以使得皮膚的保濕程度增加。

曾有研究顯示,若在前臂皮膚以20%的甘醇酸(分子結構最單純的果酸分子量只有76,刺激性較高)處理,可增加表皮與真皮中的玻尿酸含量,使得皮膚水分增多。使用果酸治療的部位,其中的膠原蛋白mRNA基因表現量也呈現上昇的趨勢。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圖:果酸的去角質與保濕作用,可讓皮膚呈現光澤透亮的效果。本圖為16世紀畫家Raphael所繪「戴著面紗的女子」(Raphael, “Woman with a veil (La Donna Velata)”, painted 1516. Size: 82 by 61 cm (32 by 24 inches). Galleria Palatina, Florence, Italy.)–引用自wikipedia

埃及豔后、牛奶浴與果酸換膚:果酸的種類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AHA-milk-bath.html,謝謝!

埃及豔后、牛奶浴與果酸換膚:α-羥基酸(果酸)的種類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Q: 傳說中,埃及豔后常以牛奶浴保養皮膚,牛奶浴對皮膚真的有保養功效嗎?

A: 這是真的,但必須使用發酵過的牛奶,也就是酸奶才有明顯的效果。
古代埃及人發現使用過期的牛奶(酸奶)沐浴後,皮膚會變得較柔軟與光滑,也較有光澤感。其實這是因為經過乳酸菌發酵後的酸奶中,含有乳酸(lactic acid)的成分,乳酸屬於一種果酸,具有去角質的效果,用酸奶沐浴就猶如使用果酸進行換膚,協助皮膚去除老舊的角質,產生美容上的效果。

「果酸」又稱為水果酸,屬於一種有機羧酸,由於自然界的水果中就存在果酸,在人體內也可發現多種果酸分子,所以它常被視為安全的天然物質,進而受到廣泛的運用。在有機化學上,果酸的學名叫做「α-羥基酸」(AHA, alpha hydroxy acid,「羥」讀音同「槍」,發音來自「氫氧」的連音),這個名詞來自它的化學結構,由於果酸的羥基(氫氧基,OH)原子團與酸根相鄰的第一個碳原子鍵結,此碳原子也就是α碳原子,故有此名。

果酸其實包括許多種類,包括甘醇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杏仁酸等為水溶性物質,皮膚科醫師可用於治療某些過度角化的疾病,以及醫學美容的換膚療程,也常用於居家果酸換膚護理產品,例如果酸乳液、果酸洗面乳


圖:埃及豔后克麗奧佩脫拉Cleopatra和凱撒見面的場景-轉載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Cleopatra_VII

甘醇酸
(glycolic acid)來自甘蔗,它是分子結構最單純的果酸分子量只有76,pKa3.83,刺激性較高
乳酸
(lactic acid)來自酸奶,分子量為 91L型乳酸的作用效率最佳,可用於Jessner氏換膚溶液(Jessner’s peeling solution)
蘋果酸(malic acid)最早是提取自蘋果汁,可發現於蘋果、葡萄、山楂的果實。
酒石酸(tartaric acid)來自葡萄,它也是一種抗氧化劑。
檸檬酸(citric acid)來自柑橘類水果,化學結構較複雜,分子量也較大。

杏仁酸二苯基甘醇酸
杏仁酸與二苯基甘醇酸是較特別的α-羥基酸,與傳統果酸相較,它們除了原本的水溶性,也提昇了親油性的能力,所以具有較佳的皮膚穿透性,提昇換膚效果,同時亦可較有效地被皮脂腺吸收,適用於油性膚質與容易長青春痘(痤瘡)的患者。杏仁(苦杏仁酸、扁桃酸,mandelic acid),又稱為苯基甘醇酸(phenyl glycolic acid),而二苯基甘醇酸(diphenyl glycolic acid)又稱為二苯乙醇酸(benzilic acid),可協助減少皮脂,但造成的刺激感比甘醇酸還低,擁有較佳的皮膚耐受性。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皮膚科學書籍推薦-藥妝品學Cosmeceuticals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Cosmeceuticals-book.html,謝謝!

藥妝品皮膚科學書籍推薦-藥妝品學Cosmeceuticals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近年來藥妝品科學逐漸受到重視,這是以皮膚科醫學為基礎,結合化學、藥劑學、化妝品工業的新興學門,藥妝品學的英文"Cosmeceuticals"是由 cosmetics與pharmaceuticals結合而成,顯示它的跨領域特性,也因而造成系統性知識的龐雜,使得初學者不易由宏觀的角度,進行全面 的了解。

在此推薦一本最近出版的藥妝品學書籍,英文版原書由皮膚科醫師Zoe Diana Draelos編輯,中文版則由藥妝品權威邱品齊醫師審閱主持,王修含、蔡逸珊醫師參與編譯,並修正英文版的數項錯誤。本書由國際著名具百年歷史的Elsevier出版社台灣分公司(台灣愛思唯爾公司)出版:

藥妝品學(Cosmecuticals)
邱品齊、王修含、蔡逸姍醫師編譯

本書觀點立論於皮膚科學基礎之上,由皮膚的生理功能,以及角質層屏障的最新研究成果,瞭解藥妝品各種活性成分物質的作用,並擴及藥妝品配方調製的原理與效能評估,同時探討藥妝品市場的商業現況。全書共有34章,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 何謂藥妝品
第二部分 藥妝品活性成分
第三部分 將藥妝品運用於皮膚科的臨床實務中
第四部分 對藥妝品的迷思
第五部分 藥妝品的新研究
結論 藥妝品的未來

討論內容範圍寬廣,舉例如下:
皮膚科與藥妝品的基礎科學

皮膚科臨床案例圖片:

常用於藥妝品的植物成分介紹:

本書出版資料與大綱:
資料來源:力大圖書公司
http://www.leaderbook.com.tw/book.php?cat=25&id=7325

藥妝品學(Cosmecuticals) + DVD
(Procedures Cosmetic Dermatology)
邱品齊醫師,王修含醫師,蔡逸珊醫師
精裝/頁數:242
出版日:2010年12月

出版公司:Elsevier Taiwan
授權力大圖書公司總經銷

Pub Date: 2011
Page:243
Illustration:168

大綱
第一部分 何謂藥妝品
1 藥妝品於皮膚科學之應用
2 藥妝品學:功能與皮膚屏障
3 藥妝品配方的考量
4 藥妝品市場
5 藥妝品的效能評估

第二部分 藥妝品活性成分
6 類維他命A ( 維他命A 衍生物)
7 維他命E
8 維他命C
9 維他命B
10 修復皮膚屏障的生理脂質
11 藥妝植物成分:第一部分
12 藥妝植物成分:第二部分
13 藥妝金屬成分
14 保濕成分:功能、配方及臨床應用
15 美白成分
16 角質剝離成分、保濕成分和多種酸類:α- 羥基酸、β- 羥基酸和多羥基酸
17 胜肽與蛋白質
18 營養性抗氧化物
19 作為藥妝成分的內源性生長因子
20 防曬產品
21 藥妝品和接觸性皮膚炎

第三部分 將藥妝品運用於皮膚科的臨床實務中
22 皺紋和細紋
23 臉部發紅
24 皮膚色素不均
25 油性膚質
26 乾性肌膚
27 痤瘡( 青春痘)

第四部分 對藥妝品的迷思
28 青春痘藥妝品迷思
29 藥妝品抗老迷思
30 植物性藥妝成分迷思

第五部分 藥妝品的新研究
31 基因陣列技術與藥妝有效成分研發
32 未來有潛力的藥妝成分
33 多重羥基酸與乳糖酸:新一代的果酸
34 DNA 修復
結論 藥妝品的未來是什麼?
索引

醫美保養品的維他命C有幾種?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vitamin-C.html,謝謝!


醫美保養品的維他命C有幾種化學形式?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維生素C又稱為「維他命C」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皮膚美白抗老化成分,
但又常聽到左旋C、酯化C、脂化C、美白C..等一堆名詞,
到底維生素C共有幾種?

目前藥妝保養品常用的維他命C,其實共有三種化學結構:

最原始的成分是維他命C的活性形式,即L -抗壞血酸(L-ascorbic acid,簡稱AA)。
此處的L是化學上的「左式分子結構」之意,與旋光性無關,但當年以訛傳訛,被翻譯者誤認為「左旋」之意,所以出現「左旋C」的俗稱。正確完整的表示法應為「左式右旋抗壞血酸」,也就是L-(+)-ascorbic acid,L為L-form左式,(+)則代表右旋光性。


圖:維生素C(維它命C, ascorbic acid)還原態的結構式,引用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1/Ascorbic_acid_structure.png

L -抗壞血酸形式的活性維生素C,常會因為接觸空氣而氧化,
形成黃色的去氫抗壞血酸(dehydroascorbic acid),讓消費者不敢使用,
所以研究人員進而研發較穩定的酯化衍生物,也就是俗稱的「酯化C」(脂化C是錯誤的說法)。
維生素C的酯化物共有兩種:
1. 抗壞血酸-6-棕櫚酸酯(ascorbyl-6-palmitate,簡稱AP)
2. 抗壞血酸磷酸鎂(magnesium ascorbyl phosphate,簡稱MAP)

比較這三種維他命C化合物在溶液與乳液中的穩定性:
最穩定的是抗壞血酸磷酸鎂,再來是抗壞血酸-6-棕櫚酸酯,最不穩定的是L -抗壞血酸,
也就是MAP > AP > AA。

人體可否自行合成維生素C?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vitamin-C-synthesis.html,謝謝!

人體可否自行合成維生素C?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維生素C(維他命C)又稱為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大多數植物與動物皆能自行合成維生素C,尤其綠色蔬菜與柑橘類水果的含量甚高。

維生素C對皮膚保養的效果
維生素 C是一種天然的水溶性抗氧化劑,具有美白、抗老化的效果,是皮膚合成膠原蛋白所需的成分,也能預防與治療被日光(紫外線)傷害的皮膚,所以廣泛應用於皮膚科的藥妝保養品。缺乏維生素C會影響膠原蛋白合成,導致壞血病(scurvy)。

什麼是「左旋C」?
維他命C的活性形式為L -抗壞血酸(L-ascorbic acid),俗稱「左旋C」,但其實「左旋C」是以訛傳訛的錯誤名稱,因為這裏的L與化學上的旋光性無關,正確完整的表示法應為「左式右旋抗壞血酸」,亦即L-(+)-ascorbic acid,L為L-form左式分子結構,(+)為右旋的意思。

人體可否自行合成維生素C?
人體可合成多種營養素,但卻無法自行合成維生素C,因為人類缺乏形成維生素C所需要的重要酵素,也就是 L -葡萄糖酸-γ-內酯氧化酶(L-glucono-gamma-lactone oxidase),因此一定必須從食物來源獲得維生素C。

哪些動物也無法合成維生素C?
失去合成維生素C能力的動物,除了人類,還包括某些雀形目(passerine)的鳥類,以及蝙蝠,原因可追溯自這些動物在演化時期祖先發生的基因突變。

維生素C只用吃的足夠嗎?
一般的均衡飲食就足以提供人體日常基本代謝所需的維生素C。

但如果想得到美容效果,單純口服維生素 C的效果可能還不夠,因為口服維生素C的吸收受到腸道主動運輸機制的限制,就算吃了高劑量的維生素C,皮膚中的維生素C濃度也有限。換句話說,腸道內的「搬運工人」數量有限,並沒辦法把短期內湧入的高劑量維生素C全部都搬運到血液中,進而運送到皮膚,所以局部塗抹活性的維生素 C對皮膚美容保養具有重要功能。

圖:富含維生素C的柑橘類水果
引用自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3/Ambersweet_oranges

人體基本代謝所需的維生素C(最低需求)
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維他命,所以無法溶解到脂肪而儲存在體內,需要每天補充,以下列出基本代謝所需的補充量,但事實上皮膚美容保養需要更高的劑量,只要配合充足飲水,多餘攝取的成分會自然由尿液中排出,並不像脂溶性維生素會造成毒性,一般成年男性與懷孕、哺乳期婦女每日最高攝取量可達2000毫克。
(資料來源:http://www.nlm.nih.gov/medlineplus/ency/article/002404.htm)

嬰幼兒

  • 0 – 6個月: 40 mg/day
  • 7 – 12個月: 50 mg/day
  • 1 – 3歲: 15 mg/day
  • 4 – 8歲: 25 mg/day
  • 9 – 13歲: 45 mg/day

青少年(14-18歲)

  • 女生: 65 mg/day
  • 男生: 75 mg/day

成人(19歲以上)

  • 男性: 90 mg/day
  • 女性: 75 mg/day

美白淡斑保養成分–麴酸(kojic acid)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09/kojic-acid.html,謝謝!

美白淡斑保養成分–麴酸(kojic acid)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麴酸(kojic acid, 5-hydroxy-2-hydroxymethyl-4-pyrone)是一種親水性的天然物質,是日本學者於1907年以蒸煮米培養米麴菌(Aspergillus oryzae)時發現的成分,由於最早是由發酵的米團,也就是「麴」的製造過程獲得,因此命名為「麴酸」。在東方的飲食傳統中,麴黴菌(Aspergillus)中的黃麴菌(Aspergillus flavus)可用來製備多種食物,例如醬油、味噌、日本清酒等,而麴黴菌也是麴酸的主要來源,工業上主要使用的菌種為A. flavus、A.oryzae、A. candidus、A.tamarii、A. parasiticus等。麴酸可來自多種真菌物種,如麴黴菌和青黴菌(Penicillium),某些可產生醋酸的細菌亦可產生麴酸,如弱氧化醋酸菌(Acetobacter suboxydans)、葡萄糖醋酸菌(如Gluconobacter liquefaciens、Gluconobacter roseus)等。

    酪胺酸酶(tyrosinase) 是形成黑色素的酵素,其作用需要銅離子協助。麴酸可螯合銅離子,所以可抑制酪胺酸酶的作用,進而阻斷黑色素的形成,所以具有皮膚美白的效果,是台灣衛生署核准可添加於化妝品的美白成分之一。麴酸擁有強效抗氧化的功能,可協助皮膚抗老化,亦可用於食品加工,作為食品添加劑,可抑制多酚氧化酵素(polyphenol oxidase),防止蘋果、蝦子受到氧化酵素作用造成的褐變(browning),並可催熟未成熟的草莓,讓它們呈現漂亮的紅色。麴酸也具有抗菌活性,一般的細菌在濃度大於0.5%的麴酸溶液中,就會停止生長;麴酸亦可抑制結核菌與真菌,但不具備抑制病毒的效果。


圖:麴酸的化學結構式
   
    麴酸的使用濃度必需適量,和許多日常生活會接觸的物質相同,低濃度可帶來許多好處,但高濃度就可能會產生刺激性。一般的外用麴酸濃度介於 1至4%之間,可合併其它淡斑製劑使用,以得到更好的美白效果。少數人可能具有對麴酸過敏的體質,引起皮膚泛紅與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而外用皮質類固醇可減少麴酸的刺激性。含有麴酸的美白產品可以每天使用兩次,為期一到兩個月,或直到出現期望的美白效果為止。

    在動物實驗中,曾有學者觀察到以口服形式投予的麴酸,對小鼠與大鼠的肝臟具有致癌性(carcinogenesis),中國鼠的卵巢細胞出現同源染色分體互換(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及造成染色體異常(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但2007年的毒理學研究指出,麴酸對皮膚並無致癌性,也無遺傳物質毒性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亦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參考文獻:
1. 邱品齊、王修含、蔡逸姍編譯,藥妝品學(Cosmeceuticals), 2010年, Elsevier Taiwan LLC.
2. Davis EC, Callender VD. Postinflammatory hyperpigmentation: a review of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ptions in skin of color.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0 Jul;3(7):20-31.
3. Bandyopadhyay D. Topical treatment of melasma. Indian J Dermatol. 2009;54(4):303-9. doi: 10.4103/0019-5154.57602.
4. Chang TS. An updated review of tyrosinase inhibitors. Int J Mol Sci. 2009 May 26;10(6):2440-75. doi: 10.3390/ijms10062440.
5. Higa Y, Kawabe M, Nabae K, Toda Y, Kitamoto S, Hara T, Tanaka N, Kariya K, Takahashi M. Kojic acid -absence of tumor-initiating activity in rat liver, and of carcinogenic and photo-genotoxic potential in mouse skin. J Toxicol Sci. 2007 May;32(2):143-59.
6. Draelos: Procedures in Cosmetic Dermatology: Cosmeceuticals, 2nd ed. 2008 , Saunders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亦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皮膚藥妝保養品常見的植物成分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botanical-antioxidants-flavonoids.html,謝謝!

皮膚藥妝保養品常見的植物成分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許多藥妝品(功能性化妝品)的添加物皆含有植物成分,這些植物的功能可區分為三大類,即抗氧化劑、抗發炎劑和潤膚劑,每一類對應的植物種類相當繁多,有些植物亦具有多重功能。本文僅能擇其重要之一二簡要介紹。

一、植物性抗氧化物(botanical antioxidants)

有的植物在室外的生長環境中,都會受到日光紫外線的照射而氧化,因此在久遠的演化歲月之中,它們各自發展了不同的保護機制。大部分植物抗氧化劑為類黃酮(flavonoids)、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和多酚(polyphenols)。這些植物性抗氧化劑包括黃豆(soy)、水飛薊(silymarin)、碧蘿芷(pycnogenol)、薑黃素(curcumin)、人參(ginseng)、紫錐花(Echinacea)等。

1. 黃豆(Soy) :黃豆又稱為大豆,具有豐富的類黃酮抗氧化劑,包括染料木素(金雀異黃素,genistein)與大豆黃素(daidzein)。這些物質也被列為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s),因為這些植物衍生物具有類似人類雌激素的化學結構。

2. 水飛薊素(Silymarin):水飛薊素萃取自水飛薊(Silybum marianum),此為菊科(Asteraceae)植物。此萃取物包括三種類黃酮,包括水飛薊賓(silybin)、水飛薊亭 (silychristine)和水飛薊寧(silydianin)。水飛薊素為強效抗氧化劑,可清除游離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

3. 碧蘿芷(Pycnogenol):碧蘿芷萃取自法國濱海松樹(French marine pine)樹皮,此樹種稱為海岸松(Pinus pinaster)。碧蘿芷具有紫杉葉素(taxifolin)、兒茶素(catechin)與前花青素(procyanidins)等酚性成分,也含有多種酚酸,包括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沒食子酸(gallic 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香草酸(vanillic acid)、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和咖啡酸(caffeic acid)。它是強效自由基清除劑,使維生素 C可還原成活性形態,進一步再生活性的維生素 E,協助皮膚清除氧化的能力。

4. 薑黃素(Curcumin) :薑黃素是一種來自薑黃根(turmeric root)的多酚類抗氧化劑。四氫薑黃素(tetrahydrocurcumin)則為呈現白色的氫化形式薑黃素,可作為皮膚的抗氧化劑,並可防止藥妝品 的脂質腐敗變質,產生酸臭味。白藜蘆醇(resveratrol)與薑黃素有關,紅葡萄酒含有此物質,具有抗氧化作用。

5. 人參(Ginseng):人參具有抗氧化與抗病毒的能力,主要的活性成分為固醇類皂素(steroidal saponins),包括人參皂甙(ginsenosides)、多醣類(polysaccharides)、多烯類(polyenes)等。

6.紫錐花(Echinacea): 紫錐花又稱為紫錐菊,共有九種,其中有三種藥用品種,其中Echinacea angustifolia最早被美洲蘇族印第安人用來治療毒蛇咬傷和創傷。另外兩個藥用品種為E. purpurea 與 E. pallida。E. purpurea擁有黃酮類(flavonoids)、多醣(polysaccharides)和糖蛋白(glycoproteins)、多烯 (polyenes)、咖啡酸(caffeic acid)和阿魏酸(ferulic acid)衍生物、揮發性物質、烷醯胺(alkamides,又稱為alkylamides),以及咯啶生物鹼類(pyrrolizidine alkaloids)。E. angustifolia與E. pallida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但缺乏糖蛋白與咯啶生物鹼類。這三種紫錐花都具有抗氧化活性,並可刺激免疫能力,且對多種細菌和病毒具有細菌毒殺作用。德國官方核准E. purpurea可用於治療和預防感染,可應用於口腔炎(stomatitis)、傷口、燒傷。

二、植物性抗發炎劑(botanical anti-inflammatories)


常用的植物性消炎物質,包括銀杏(Ginkgo biloba)和綠茶(green tea)

1. 銀杏:銀杏葉具有多酚類物質,包括萜類化合物(terpenoids),如銀杏內酯(ginkgolides)、白果內酯(bilobalides),以及類黃酮(flavonoids)、黃酮醇苷(flavonol glycosides)等具消炎作用的物質。

2. 綠茶:綠茶具有類黃酮,除了具消炎作用,亦為強力的抗氧化劑。

三、植物性潤膚劑(botanical skin-soothing agents)

物性藥妝品也可運用於舒緩(soothing)皮膚,也就是所謂的「潤膚」,對皮膚有鎮靜效果。這類植物種類繁多,包括蘆薈(aloe vera)、木瓜(papaya)、刺梨(仙人果,prickly pear) 、金縷梅(witch hazel)與尿囊素(allantoin)……等。

1. 蘆薈:蘆薈是廣受歡迎的皮膚舒緩用途植物,葉片中的黏液為無色凝膠,具有有99.5%水分和複雜的混合物,例如胺基酸、黏多醣、氫醌苷和礦物質。蘆薈可增加皮膚血流量、抑制發炎反應、減少菌量,同時加速傷口癒合能力。

2. 木瓜:木瓜具有木瓜蛋白酶(papain),此為蛋白水解酶,適用於傷口癒合和疤痕藥妝成分。

3. 刺梨(仙人果) :刺梨的肉質部分富含水分與蔗糖,同時有少量的酒石酸(tartaric acid)、檸檬酸(citric acid),與黏多醣(mucopolysaccharides)。其黏液對皮膚具有舒緩、降溫的作用,而黏多醣可在乾燥後,於體表形成保護傷口的薄膜。

4. 金縷梅:金縷梅常用於油性皮膚的收斂劑(astringent),其收斂效果可能來自於單寧(tannin)成分,金縷梅軟膏可作為青春痘的藥妝品。

5. 尿囊素:尿囊素是來自聚合草(comfrey,又稱為康復力)根部的萃取物。但目前市面上的藥妝品,大多由尿酸進行鹼性氧化(alkaline oxidation)而獲得尿囊素。      

(植物藥妝品種類繁多,本文僅為概論,尚有許多品項未涵括介紹,容待日後補充。)

參考資料與相關文獻:
1. Draelos: Procedures in Cosmetic Dermatology: Cosmeceuticals, 2nd ed. 2008 , Saunders
2. Fowler JF Jr, Woolery-Lloyd H, Waldorf H, Saini R. Innovations in natural ingredients and their use in skin care. J Drugs Dermatol. 2010 Jun;9(6 Suppl):S72-81; quiz s82-3.
3. HERBS DIRECTORY. http://http://www.hashmisurma.com/images/HERBS%20directory.pdf
4. 「中藥化學成分中英文對照」 & 「中草藥成分英漢對照辭彙」. http://fdaforum.net/phpBB2/viewtopic.php?p=6109
 
本站文章版權所有,歡迎非商業性「部份」轉載(請勿全文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姓名標示與出處,禁止更動內文,並提供有效的本站超連結。】

中藥英語(II)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blog-post_30.html,謝謝!

皮膚科藥妝品與植物的關係

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許多皮膚科使用的藥妝品添加物皆含有植物成分,這些植物的功能可區分為三大類,即抗氧化劑、抗發炎劑和潤膚劑。 詳細內容,可參照「皮膚藥妝保養品常見的植物成分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452

於英文文獻中記載的這類植物種類繁多,有些亦為中藥成分,上文無法一一羅列,中藥之中英對照,可參考下列「中藥英語(I) 」、「中藥英語(II)」。亦可參考「中藥化學成分中英文對照」、「中草藥成分英漢對照辭彙」。

資料來源:http://hi.baidu.com/aufe/blog/item/8ba1e0dd7bbf74e877c6382e.html

中藥英語(II)

中文正名     英文名 入藥部位

鐵包金     Lineate Supplejack Root
紫金龍     Climbing Dactylicapnos Root
夏天無     Decumbent CorydalisTuber 塊莖
川牛膝     Medicinal Cyathula officinalis Root
土牛膝     Wild Achyranthes Root
牛膝     Common Achyranthes
胡黃連     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根莖
馬先蒿     Resupinate Woodbetony Root or Herb 根或全草
地黃     Adhesive Rehmannia Root Tuber 塊根
玄參     Figwort Root, Ningpo Figwort Root
赤芍     Red Peony Root
白芍     White Peony Root
貓爪草     Catclaw Buttercup Root Tuber 塊根
升麻     Skunk Bugbane Rhizome 根莖
天葵子      Muskroot – like Semiaquilegia Root 塊根
野棉花根     Grapeleaf Anemone Root
兩頭尖     Radde Anemone Rhizome 根莖
白頭翁     Chinese Pulsatilla Root
鐵棒錘     Pendulous Monkshood Root 塊根
關白附     Korean Monkshood Root 塊根
天雄     Singular Common Monkshood Root 塊根
附子     Prepared Common Monkshood Daughter Root 子根加工品
草烏     Kusnezoff Monkshood Mother-root 塊根
川烏     Common Monkshood Mother-root 母根
雪裏開     Henry Clematis Root Tuber 塊根
鐵線蓮     Cream Clematis Root or Herb 根或全草
威靈仙     Chinese Clematis Root and Rhi-zome 根及根莖
黃連     Chinese Goldthread Rhizome 根莖
白藥子     Oriental Stephania Root 塊根
紅藥子     Hairynerve Polygonum Root Tu-ber 塊根
薯莨     Shouliahg Yam Radix Root 塊莖
黃藥子     Airpotato Yam Rhizome 塊莖
衛矛根     Winged Euonymus Root
落霜紅     Aculeate Bittersweet Root
南蛇藤     Oriental Bittersweet Root or Stem 根,藤
雷公藤     Common Threewingnut Root
地榆     Longleaf Garden Burnet Root
崗梅根     Roughhaired Holly Root
毛冬青     Pubescent Holly Root
三白草根     Chinese Lizardtail Rhizome 根莖
喜樹根     Common Camptotheca
山礬     Sumuntia Sweetleaf Root
地桃花根     Rose Mallow Root,Cadillo Root
棉花根     Upland Cotton Root
扶桑根     Chinese Hibiscus Root
黃蜀葵根     Sunset Abelmoschus Root
山芝麻     Narrowleaf Screwtree Root
八角楓根     Chinese Alangium Root
紅景天     Kirilow Rhodiola Root and Rhi-zome 根及根莖
黃花倒水蓮     False – yellowflower Milkwort Root 根或全草
遠志     Thinleaf Milkwort Root
十大功勞根     Leatherleaf Mahonia Root
三棵針     Poiret Barberry Root
窩兒七     Chinese Umbrellaleaf Rhizome 根莖
六角蓮     Sixangular Dysosma Rhizome 根莖及根
八角蓮     Common Dysosma Rhizome 根及根莖
沙參     Upright Ladybell Root
桔梗     Balloonflower Root
羊乳參     Lance Asiabell Root
黨參     Pilose Asiabell Root
秦艽     Largeleaf Gentian Root
龍膽     Chinese Gentian Root, Rough Gentian Root 根及根莖
算盤子根     Puberulous Glochidion Root
狼毒     Fischer Euphorbia Root
毛桐根     Barbate Mallotus Root
白背葉根     Whitebackleaf Mallotus Root
雞骨香     Thickleaf Croton Root
甘遂     Gansui Root,Kansui Root
京大蕺     Peking Euphorbia Root
土欒兒     Fortune Apios Root Tuber 塊根
大發汗     Whiteflowered Wisteria Root
草大蕺     Beautiful Bush-clover Root or Root-bark 根皮
大紅袍     Hairy Clovershrub Root
鐵掃帚     Cunaete Bush-clover Root or Herb 根或全株
胡枝子     Bicolor Bush-clover Root
牛大力     Beautiful Millettia Root
土降香     Dyer Rosewood Root
老虎刺根     Variegated Pterolobium Root 根,枝,葉
一味藥     Szechwan Indigo Root
北豆根     Asiatic Moonseed Rhizome 根莖
苦豆根     Foxtail-like Sophora Root
山豆根     Tonkin Sophora Root
苦參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葛根     Lobed Kudzuvine Root
千斤拔     Philippine Flemingia Root
甜地丁     Manyflower GueldenstaedtiaRoot 根或帶根全草
蛇藤     Plume Acacia Root and Stem 根及老莖
錦雞兒根     Chinese Peashrub Root
甘草     Liquorice Root,Ural Licorice Root 根及根莖
紅芪     Manyinflorescenced Sweetvetch Root
黃芪     Mongolian Milkvetch Root
紫草     Redrood Gromwell
血三七     Amplexicaule knotweed Rhizome 根莖
草血竭     Paleaceous knotweed Rhizome 根莖
拳參     Bistort Rhizome 根莖
隔山消     Wiford Swallowwort Root Tuber 塊根
白首烏     Auriculate Swallowwort Root Tu-ber 塊根
何首烏     Tuber Fleeceflower Root 塊根
大黃     Rhubarb Sorrel Rhubarb 根及根莖
法羅海     Apaen Cowparsnip Root
獨活     Doubleteeth Angelica Root
白芷     Taiwan Angelica Root
羌活     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and Root 根莖及根
槁本     Chinese Ligusticum Rhizome 根莖及根
羊洪膻(羊紅膻)     Thellungianae Root or Herb 根或全草
胡蘿蔔     Carrot
柴胡     Chinese Thorowax Root
隔山香     Lemonfragrant Ostericum Root
前胡     Whiteflower Hogfennel Root
防風     Divaricate Saposhnikovia
明黨參     Medicinal Changium
北沙參     Coastal Glehnia Root
川芎     Szechwan Lovage Rhizome 塊莖
當歸     Chinese Angelice
土人參     Panicled Fameflower Root
楓荷梨     Dentiferous Dendropanax RootandStem 根及莖
半楓荷     Heterophyllous Wingseedtree Rootor Stem 根或根莖
七角風     Rosthom Bigginseng Root
刺參     Tall Oplopanax Root
刺五加     Manyprinckle Acanthopanax 根及根莖或莖
三七     Sanchi
珠子參     Largeleaf Japanese Ginseng 根莖
竹節參     Japanese Ginseng
西洋參      American Ginseng
人參蘆     Girseng Rhizome 蘆頭
紅參     Red Ginseng 園參蒸制後的乾燥根
人參     Gin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