鉺雅各雷射說明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Er-YAG-laser-instruction.html,謝謝!

鉺雅各雷射(Er:YAG laser)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鉺雅各雷射為一種波長2940nm 汽化式剝脫性(ablative)雷射,主要作用是將皮膚組織汽化,用來
去除表皮增生性病灶或治療疤痕。

適應症(僅列常用):
皮膚腫瘤、除痣、疤痕、角化症、除皺等。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治療後可冰敷直至熱脹感緩解。治療完當天可間歇冰敷,以促進紅腫熱脹的消散。
3. 治療後會留下擦傷般之表淺傷口,此時盡量避免碰水並依醫師指示照顧傷口,以免
造成傷口感染及留疤的機會。
4. 治療後3~7 天內會有出血,並逐漸轉成痂皮,痂皮約在1~2 週內自行脫落,痂皮脫
落前有輕微搔癢,切記不可搔抓。
5.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
6. 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性保
養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治療。
3. 治療後可能有色素沉澱現象產生,應延緩或停止治療。
4. 如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5. 如有輕微凹疤,一般需6~12 個月後才會慢慢淡化。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5647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鉺雅各雷射說明.pdf

註:可參考本站另一篇介紹鉺雅各磨皮雷射的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239

電波拉皮說明


Hello~我是皮膚科  王修含 醫師,
本站搬家囉!

由於Yahoo奇摩部落格將停止服務,
本文之完整版已搬遷至 

http://www.skin168.net/2013/10/radiofrequency-instruction.html,謝謝!

電波拉皮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電波拉皮利用電磁波加熱皮膚的深部組織,刺激皮膚再生反應,誘導新生膠原蛋白產生,
逐漸產生皮膚緊實的效果。由於個人可忍受之治療劑量及皮膚復原能力不相同,
因此治療效果也有差異。

適應症(僅列常用):
皮膚老化或鬆弛。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治療後3~7 天內會有微紅及腫脹。如有水疱產生,則可在局部冰敷,並依醫師指示照顧傷口。如有需要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3. 清潔及保養需輕柔,可用溫和的洗面乳清洗。必要時需加強保濕。
4. 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性保養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治療禁忌:孕婦、裝置心律調節器者。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於治療。
3. 極少數病人有局部灼傷及皮下脂肪受損局部凹陷。若合併灼傷之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4. 非必要盡量避免全身麻醉。
5. 若有感染性傷口應由醫師評估。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5615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電波拉皮說明.pdf

註:電波拉皮作用原理,可參考本站文章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416,並可參考另一篇第三代電波拉皮CPT震動式探頭的介紹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219

雷射溶脂說明

雷射溶脂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利用不同長脈衝波長(目前市面有980nm,1064nm,1320nm 及1444nm 四種)雷射
光纖伸入皮下脂肪層,造成脂肪細胞破裂油脂流出,術後經由身體代謝或人工引
流將溶解後的油脂排出體外,達到溶脂的效果。但目前尚無嚴謹的大規模臨床研
究報告。

適應症(僅列常用):
局部肥胖症、皮膚鬆弛、腋下多汗、狐臭等。

注意事項:
1. 曾有麻醉藥劑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因手術方式不同,或經由身體代謝或人工引流將溶解後的油脂排出體外,術後照顧方式不同,應依醫師指示。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若常時間服用抗凝血劑者,或有糖尿病、代謝異常疾病者,或孕婦及有感染性傷口者,須先經過醫師評估。
2. 曾有術後傷口疤痕或色素沉澱案例報告。
3. 曾有造成皮膚局部灼傷、穿孔、凹陷或萎縮,皮下硬塊,神經受損案例報告。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5548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雷射溶脂說明.pdf

淨膚雷射說明

淨膚雷射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坊間亦稱柔膚/陶瓷/白瓷娃娃雷射。
此類治療屬於新一代Q-開關釹雅各雷射(波長1064nm)之應用,使用機器其大光
點、低能量的參數來改善各種膚質問題,但目前尚無嚴謹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報
告。此類雷射效果溫和而緩慢,須多次療程,因個人膚質不同療效也不同。

適應症(僅列常用):
膚色不均、暗沉,毛孔粗大、粗糙等。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治療前兩週停止使用A 酸、去角質或果酸換膚等臉部保養,並避免過度日曬。
3. 治療後,皮膚會出現輕微泛紅及灼熱感,加強治療部位會有局部皮下出血斑
或結痂的情形產生,出血斑約5~10 天褪去。結痂的痂皮,約1 週左右會掉落,
不可將它摳落,應讓其自然掉落,避免留下疤痕或色素沈澱。
4. 治療後偶而會有水疱或輕度皮膚破皮現象,請依醫師指示照顧傷口。如有需
要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5.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
6. 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
性保養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治療。
3. 不當治療後可能有色素不均現象或敏感肌膚產生需特別注意,應停止治療。
4. 若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5517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淨膚雷射說明.pdf

除斑雷射說明

除斑雷射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除斑雷射包括:
Q-開關之紅寶石雷射(波長694nm)、
釹雅各雷射(波長532/1064nm)、
亞歷山大(紫翠玉)雷射(波長755nm)。

原理:
根據選擇性光熱療法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的原理,
利用不同波長的雷射光能作用在標的物之載色體(chromophore)上,在皮膚內即是黑色
素,達到除斑的效果。

由於每一種色素斑的程度及深度不同,因此治療效果也不同。一般而言,較淺的色素斑
(如雀斑),多可一次去除;較深層的色素斑(如顴骨母斑、太田母斑等),常不易一次
去除,需多次治療方可完全去除。除刺青的特性屬於後者。

適應症(僅列常用):
色素性病灶,包括雀斑、老人斑、黑痣、顴骨母斑、太田母斑、刺青、紋眉、紋眼線等。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結痂的痂皮,臉部約1~2 週後會掉落,其他部位需較長時間,不可將它摳落,應讓
其自然掉落,避免留下疤痕或色素沈澱。治療後偶而會有水疱或輕度皮膚破皮現象,
依醫師指示照顧傷口。如有需要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3.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
4. 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性保養
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治療。
3. 如有雷射後色素沈澱,臉部約3~6 個月,其他部位約6~12 個月可自然消褪。
4. 如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5358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除斑雷射說明.pdf

除毛雷射說明

除毛雷射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除毛雷射包括:
長脈衝之釹雅各雷射(波長1064nm)、
亞歷山大雷射(波長755nm)、
紅寶石雷射(波長694nm)、
二極體雷射(波長800~810nm)、
光動力療法、
脈衝光等。

根據選擇性光熱療法selective photothermolysis)的原理,各種不同長脈衝
的光能作用在毛囊,以達到除毛效果。由於每一種毛髮粗細不同,生長週期及其
毛囊在皮膚中所處位置深度等特性不同,因此治療效果和所須治療的次數也不
同。不同部位所須治療的次數也不同。

適應症(僅列常用):
除毛。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以拔除方式除毛者,在拔毛後須待毛髮長出或至少等待4 週之後方可進行雷射除毛。
3. 治療時會有微熱及疼痛感,治療後在雷射施打部位之毛孔周圍泛紅微腫,不會有傷口,可冰敷或冷吹。
4. 治療後三天內除毛部位毛孔可能會起搔癢的紅疹,應暫停使用刺激性產品及去角質動作,並避免洗過熱的水,以免加重症狀。
5. 偶有結痂的痂皮,約1~2 週後會掉落,不可將它摳落,應讓其自然掉落,避免留下疤痕或色素沈澱。
6. 治療後偶而會有水泡或輕度皮膚破皮現象,依醫師指示照顧傷口。如有需要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7.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性保養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治療。
3. 如有雷射後色素沈澱,臉部約3~6 個月,其他部位約6~12 個月可自然消褪。
4. 如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延伸閱讀:
毛髮的解剖構造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723
毛髮的生長週期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724
雷射除毛的原理 http://tw.myblog.yahoo.com/skindr-wang/article?mid=2731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5330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除毛雷射說明.pdf

脈衝光(IPL)說明

脈衝光(IPL, intense pulsed light)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脈衝光為一整段的高能量多波長(420~1200nm)的光療法,醫師依專業選擇不同的波
長及能量範圍,不同病灶由吸收不同的波長可達到治療或改善的效果,臨床上為避免
副作用常需多次療程。

適應症(僅列常用):
色素性病灶、血管性病灶、除毛、回春、光動力治療等。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術後如有些許紅腫、溫熱感乃為正常現象,該情形約於治療後幾個小時逐漸褪
去。如果紅腫現象較嚴重,可以冰敷消除。治療後隔天於色素斑、痣或皮膚暗沉
處,會出現一些薄痂,大約3-5 天會自然脫落,痂皮勿自行摳除。
3. 治療後偶而會有水泡或輕度皮膚破皮現象,則可在局部冰敷,並依醫師
指示照顧傷口。如有需要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4.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
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性保養
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治療。
3. 如有雷射後色素沈澱,應依醫師指示治療。如有需要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一般臉部約3~6 個月,其他部位約6~12 個月可自然消褪。
若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4424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脈衝光說明.pdf

飛梭雷射說明

飛梭雷射(fractional laser)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屬於分段雷射療法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包括兩大類機種:剝脫(汽
化)性及非剝脫性。

其原理是利用均勻分散的微小雷射光束加熱破壞皮膚表皮及真皮層,刺激皮膚再
生反應,將過去整片焦土式的雷射治療方式改成蠶食的方式進行,一來可以減少
破壞降低副作用發生率,二來鄰近的完好組織給予修復的成分也較多,旁邊沒有
受傷的組織可以馬上進行修補的工作,約1-2 天內傷口會癒合,皮膚發紅也會1-2
天內復原,以分段、多次療程來減少雷射副作用,並達到治療效果。由於個人皮
膚復原能力不相同,因此治療效果也有差異。

適應症(僅列常用):
各種皮膚疤痕、細紋、回春、色素斑、肝斑等。
針對肝斑的治療,目前尚無嚴謹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報告,治療效果未定。

注意事項:
1. 曾有局部麻醉藥劑或外用藥膏過敏的患者請於術前告知醫師。
2. 治療後冰敷直至熱脹感緩解。治療完當天可間歇冰敷,以促進紅腫熱脹的消
散。
3. 治療後3~7 天內會有微紅及腫脹,並逐漸轉成細微的小痂皮,痂皮約在5
天到兩週內自行脫落,痂皮脫落前有輕微搔癢,切記不可搔抓。
4. 清潔及保養需輕柔,可用溫和的洗面乳清洗。必要時需加強保濕。
5.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
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性保養品、泡溫泉等。
6.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
治療。
3. 治療後可能有色素沉澱現象或敏感肌膚產生,應依醫師指示治療。並應延緩
或停止雷射治療。
4. 如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4353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飛梭雷射說明.pdf

染料雷射(dye laser)說明

染料雷射(dye laser)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利用雷射光收縮或破壞擴張之微細血管。由於每一種血管性病灶在皮膚中所處位
置深度不同以及特性不同,因此治療效果也不同。

染料雷射的各種波長(585~600nm)、脈衝寬、能量密度和光點大小可對皮膚各種
血管病變做選擇性光熱分解,針對血管病變大小及深度做選擇性破壞,而不會傷
害周圍其他組織,減少治療後產生疤痕的副作用。

適應症(僅列常用):
血管性病灶,如微細血管增生、酒糟、血管瘤、疤痕;其它如回春、乾癬、病毒
疣、光動力治療等。

注意事項:
1. 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紫斑或淤青現象,約2 週左右會慢慢消退。
2. 治療後偶而會有水疱或輕度皮膚破皮現象,依醫師指示照顧傷口。如有需要
須回診作進一步處理。
3. 術後加強防曬,以防反黑(即雷射後色素沈澱)。
4. 避免可能造成感染或刺激皮膚之行為,例如:做臉、敷臉、去角質、塗抹刺激
性保養品、泡溫泉等。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孕婦、光敏感皮膚及感染性傷口,治療前應由醫師評估。
2. 若有皮膚乾癢不適、曬傷、濕疹、毛囊炎或色素沉澱等的部位,不適做雷射
治療。
3. 如有雷射後色素沈澱,臉部約3~6 個月,其他部位約6~12 個月可自然消褪。
4. 如有傷口感染或化膿,需接受抗生素治療。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4045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染料雷射說明.pdf

肉毒桿菌素注射說明

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注射說明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由台北市衛生局公佈於網站提供民眾參考下載。

簡介:
肉毒桿菌素(Botulinum toxin),是由一種稱為肉毒桿菌的細菌所產生,經過人工培
養並萃取提煉得到的高純化蛋白質。治療時直接把藥注射到治療部位,阻斷神經
肌肉間的聯繫,藉由放鬆肌肉以達到消除皺紋的目的;或是讓局部肌肉因長時間
不能收縮而逐漸萎縮,達到治療國字臉等肌肉肥大問題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利用
肉毒桿菌素來阻斷神經與汗腺間的聯繫以改善局部多汗症。因為注射劑量、部位
及使用產品不同,個人體質及肌肉強度也不相同,因此注射後成效維持期長短也
有差異。

適應症(僅列常用):
臉部動態性皺紋、肌肉肥大、局部多汗症等。

注意事項:
1. 注射後四小時內應避免按摩注射部位以免藥劑移位,並應避免俯頭、甩頭或平躺。
2. 可在注射後數小時內做適當的臉部運動,以促進藥物作用。
3. 除皺效果:一般在注射三天後開始出現,一到兩週內效果可能更明顯。
        有些人在前幾週表情較僵硬,之後會逐漸改善。效果約維持3-6 個月。
4. 局部多汗症之效果約3~7 天開始出現,肌肉肥大之治療效果需要較久,
        約2~4 週才開始出現,兩者的療效可維持較長,約6 個月左右。
5. 注射後2 週內視情況須回診檢查;若有任何不適則應立即回診。

副作用及相對不適應症:
1. 禁忌:已知對肉毒桿菌配方中任何成份過敏者。
2. 對於孕婦及哺餵母乳之婦女的安全性並未完全確立。
3. 有神經肌肉病變者(例如:重症肌無力)不建議使用。
4. 正在使用特定藥物者,如aminoglycoside 類抗生素,因為肉毒桿菌素的療效可能因併用aminoglycoside 類抗生素而加強。
5. 注射部位的浮腫及瘀血,約七到十天會消退。
6. 注射部位紅腫或是短暫輕微的頭痛,但也有少數引起偏頭痛的報告。
7. 其它少數可能的副作用與注射部位有關。例如在治療抬頭紋或皺眉紋後,可能會有眼皮下垂、眉型改變; 治療魚尾紋後,可能會有複視(看東西有兩個影子)等等。詳細情形需與醫師討論。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版權所有
請參考本會網站「皮膚雷射治療守則」

資料來源: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 http://www.derma.org.tw/upload/combo/20100907143655748622399.pdf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 http://www.health.gov.tw/Portals/0/醫護管理處/肉毒桿菌素注射說明.pdf